中国西藏网 > 扶贫

易地搬迁群众走上幸福路

发布时间:2021-08-19 14:22:00来源: 西藏日报


祥和苑妇女手工编织合作社职工在制作藏装。

  住房关系到民生福祉,易地扶贫搬迁是改善贫困地区群众住房等条件的重要举措,自治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以来,搬迁群众的住房条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不但为搬迁群众解决了住房问题,同时随着居住环境的变化,搬迁群众的就业、就医、子女教育等方面也发生了一系列深刻改变,一个个安置点内正响起幸福的歌声……

  一家五口的生活越来越幸福

  近日,记者来到拉萨市堆龙德庆区祥和苑社区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安置点,走进社区,宽敞整洁的主干道、一幢幢整齐划一的居民楼出现在眼前。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介绍,该社区居民是来自拉萨市当雄县和堆龙德庆区两地的搬迁户,搬迁人数总共4641人,其中来自当雄县的有550户,来自堆龙德庆区的有620户。

  今年58岁的觉次是祥和苑社区的联户长,2018年4月,觉次一家五口从当雄县公塘乡拉根村搬迁至祥和苑社区,住进了80平方米的新房。走进觉次家中,明亮的客厅非常整洁、厨房内设施一应俱全,住在宽敞明亮的新房内,觉次的心情也格外舒畅,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之前在拉根村的住房是2008年由政府和自己共同出资修建的水泥房,住房虽然宽敞,但家人就业十分困难,看病就医也要走很远的路,孩子上学也十分不便。”觉次说。

  如今觉次一家搬进新居,家人就业、就医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据社区工作人员介绍,为切实解决搬迁群众就业问题,社区居委会根据招聘企业提供的保洁、保安、建筑工人等就业岗位特点,精准对接适合岗位的居民,经过居委会协调对接,居民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实现顺利就业。对于居委会协调对接的岗位,大多数居民都表示非常满意。

  觉次作为社区联户长,每年有2800元收入。据了解,他的儿子目前在拉萨饭店做保安,女儿是当雄县乌玛塘乡幼儿园的一名教师,小孙子也马上要上学了。“之前的住房距离学校较远,现在学校不但离家近,而且有校车负责接送,小孙子上学我放心多了。”觉次笑着说。如今觉次一家五口已经实现了安居乐业,家庭年收入可达86000元左右,一家人的生活也越来越有幸福感。

  搬入新家以来,觉次一家出行也方便多了,“出去逛街、购物、看病,小区门口就有公交站点,十分便利。”此外,觉次一家还购买了小轿车,想去哪里都很方便。

  夫妻俩谈到新生活满口称赞

  今年30岁的洛桑多吉也是祥和苑社区搬迁安置居民,他们一家是2019年从堆龙德庆区德庆镇搬迁至祥和苑社区,之前居住的房屋是用石头建造的平房,房屋还算结实,但家人就业和子女上学同样成了大问题。一家人自搬入社区以来,经过社区居委会协调帮助,洛桑多吉夫妻两人已经顺利就业,洛桑多吉在附近蔬菜批发市场跑运输,妻子是一名肉类产品包装工。“上班的地方离家很近,骑电动车上下班非常方便。”洛桑多吉说。

  记者了解到,洛桑多吉的大女儿在羊达乡中心小学读书,小女儿刚刚幼儿园毕业,由于学校离家近,两个孩子上学都是家长接送,已经不再住校。

  谈到搬入新家的感受,洛桑多吉夫妻俩满口称赞,一家人目前的住房总面积大概105平方米,易地搬迁不但解决了他们的住房问题,还为他们的就业和子女上学提供了很大的便利,而且家人看病就医也方便多了。“目前我们家年收入大约84000元,今年我们家刚刚买了小轿车,接送孩子上学更加方便了。”洛桑多吉说。

  社区里成立手工编织合作社

  为进一步解决搬迁居民的就业问题,祥和苑社区居委会在社区内成立了妇女手工编织合作社,合作社成员可在企业协助指导下参与制作藏式“次仁金果”帽。“合作社目前有38名职工,全部都是祥和苑社区的搬迁户居民。”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为扩大合作社就业服务范围,合作社不光招收女职工,男职工也可以加入。”

  据合作社负责人介绍,合作社目前正在进行职工岗前培训,还未正式运营,等2个月的培训期结束后,可正式上岗。据了解,合作社生产的藏装和藏帽将主要销往日喀则、山南以及青海等地。

(责编: 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安居乐业日子美

    2020年 ,西藏农牧民人均自有住房面积达41.46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自有住房面积达33.4平方米,这组数据是西藏和平解放前后人民群众住房安居情况的真实写照。[详细]
  • 花一样的幸福生活

    姆多花海坐落于林芝市米瑞乡姆多村,是姆多村为开发乡村旅游、巩固脱贫攻坚成效、实现乡村振兴而建设的一个中小型农旅一体项目。[详细]
  • 那曲市做深做细农牧民转移就业工作

    那曲市将充分发挥乡镇劳务服务站和村(居)劳务服务所作用,通过劳务输出帮助农牧民群众实现转移就业。[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