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阿里插上腾飞之翅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也是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70年来,这片高山厚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创造了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的人间奇迹。而作为“高原上的高原”“世界屋脊的屋脊”,阿里地区成为西藏“换了人间”的重要缩影。
《经济参考报》记者近日在阿里地区采访获悉,当地基层党组织建设已经成为引领经济、推动发展的战斗堡垒。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68.6亿元,是2015年的1.8倍,年均增长13.1%。诸如“牧区改革第一村”、“电子商务第一村”“红色文化第一村”的打造,正加速当地产业转型升级,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让“藏西秘境,天上阿里”焕发新的生机。
牧区改革释放增收红利
抢古村,曾是阿里改则县物玛乡一个普通的牧区村落,如今却以“牧区改革第一村”声名鹊起。走进抢古村牧民家,处处可以感受到改革带来的新变化。
“参加村集体合作社之前,家里属于无畜户,不管是现金来源、还是吃的用的,都比较少。入社之后,收入明显提高了。”2016年就参加合作社的扎西次措,对这几年生活的变化颇有感触。扎西次措告诉记者,她和爱人加央参加合作社后,先后参与牦牛养殖、村商店经营等。“2020年底分红5万多元,不仅有现金分红,还有畜产品分红!”
说到实惠,此前的贫困村民洛桑也体会深刻。他说:“牧区改革之前,我一家两口依靠农村低保和政府性补助过日子,喝的是清茶,没有酥油,偶尔在市场上买一点‘金丽玛’(一种质量较差的酥油),每年只有两三只过冬羊,大部分时间靠亲戚接济。去年,仅酥油就分到50斤,过冬羊分到32只,分红和其他现金收入3万多元。”
以改革为先导,向改革要动力。为推动牧业经济转型升级,作为西藏阿里地区第一大纯牧业县,改则县于2015年在物玛乡抢古村开展牧区改革试点工作,整合村中个体经营场所,组建集体经济合作社,变分散经营为集中经营,帮助群众脱贫致富。
抢古村党支部书记尼玛顿珠介绍,合作社收入的82%分红给社员、8%留作周转资金。在合作社的带动下,抢古村群众年人均纯收入逐年递增。2020年,抢古村入社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135元,比2016年增长16.13%。
在阿里地区“牧区改革第一村”取得一定成效后,改则县积极将成功经验做法总结宣传和试点推广,推动牧区村集体经济规模化、组织化、市场化发展。由此,也衍生出改则县察布乡多玛村“联户放牧”的牧区生产新模式。
多玛村在“联户放牧”项目组建过程中,开展富裕牧民党员和富裕户牧民群众主动进行牲畜捐赠、牲畜流转、草场流转、无息借畜等牧区改革新模式。如今该项目共有27户97人参与,共有牲畜4810(头、只、匹),2020年畜产品年收入达38.8万元,人均年底分红4001元,加之各类牧区政策性补贴,人均年底牧业纯收入1.05万元至1.4万元之间。
电子商务助力乡村振兴
走入措勤县门东村民族特色产品网下体验店,琳琅满目的羊绒制品、手工制品、藏香等映入眼帘,销售员德吉旺姆忙着在向现场游客推介。与此同时,在措勤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借助“藏货通天下——措勤频道”、淘宝天猫等电子商务平台,让更多牧民的手工品“走出去”,打通特色商品的市场销路。“通过电子商务,我们让更多村民编制的手工产品卖出了好价格。”
据阿云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该公司联合措勤县贸易公司为措勤县牧民提供牛羊毛收购服务,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进行销售,其中一部门还委托内地企业进行加工制造成品。据统计,平均每年收购牛羊毛(绒)达150吨左右,实现收购额720万元左右。
在村委会有一个“不同寻常”的村级服务站,10多平方米的办公室里,“党建服务民生 电商促进发展”的标语格外醒目。工作人员正忙着为村民提供各种电子商务服务,如日用百货销售、话费充值、帮牧民网络代购、教授网络操作、特色收集上传网络售卖、快件收发、包裹邮寄等。
党员干部率先实践电子商务,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在资金、人才上给予重点帮扶,帮助更多有想法、想创业的人走入电子商务……如今“电子商务第一村”作为党建品牌,已经成为门东村经济发展的新动能、牧区发展的新方向、传统产业转型的新选择。
门东村的电商实践只是一个缩影。措勤县商务局负责人边巴次仁告诉记者,措勤县已经建立了可覆盖全县四乡一镇的9个电子商务村级服务站和措勤县民族特色产品网下体验馆、金紫绒网下体验馆、电子商务惠民超市、电子商务交易大厅,鼓励牧民群众开设网店、参与网购和通过网络销售畜产品和其他产品,形成了有特色的电子商务经济。
“截至目前,通过电子商务平台、线下体验店、展销会等平台,累计帮助牧民群众实现销售额4730多万元。”
“下一步,我们还将积极推进电子商务和快递业务进农牧区,支持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建立产供销一体的农畜、手工艺等特色产品网上销售体系,拓宽特色产品销售渠道。”措勤县县长扎西罗布告诉记者。
红色资源增添发展动能
羌塘草原海拔4571米处,巍然矗立着进藏英雄先遣连烈士纪念碑。71年前,来自7个民族的136名战士,在党代表李狄三的率领下,克服艰难险阻,率先进入藏北高原扎麻芒堡,在短短一年间,因高寒缺氧的恶劣环境等,全连共有63名官兵光荣牺牲。虽然英雄已逝,但这种不怕苦不怕死、为国家和人民牺牲一切的 “先遣连精神”却在高原生根发芽。
“远征西涯整十年,苦乐桑梓在高原。只为万家能团圆,九天云外有青山。”这是“领导干部的楷模”、原阿里地委书记孔繁森生前留下的诗篇。
“有红色资源可看、有红色文化可学、有红色精神可传”。据了解,为了充分挖掘和利用当地独特的红色资源,阿里地委组织部积极筹措资金,先后投入3000余万元建成进藏先遣连纪念馆、直库遗址纪念馆,维修改造中共阿里分工委旧址、狮泉河烈士陵园、普兰县先遣连营地遗址等红色遗迹,着力打造藏西“精神高地”。未来还将以“藏西先锋·红色阿里”党建品牌为契机深入挖掘红色资源,打造红色文化旅游胜地。
作为西藏第一个和平解放的村庄,先遣乡扎布村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底蕴。1950年8月1日,进藏先遣连从新疆于田普鲁出发,10月30日到达扎麻芒堡,在这里插上了第一面五星红旗。如今,“红色文化第一村”扎布村正在深入挖掘红色资源,让红色记忆世代相传,让红色文化带动区域发展。
改则县先遣连红色文化中心、红色文化学习空间、先遣连主题餐厅、红色文化长廊……《经济参考报》记者从刚刚更新的红色美丽乡村试点村建设计划表中看到,17个项目清晰在列,包括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建设周期、资金来源、责任单位等。
“计划投资7000多万元,目前已基本到位4000多万元。”改则县委组织部党建办干事杨林涛表示,通过建强基层党组织、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依托红色资源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人居环境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项目建设,可以将革命传统教育与旅游开发有机结合,深入通过政府组织引导、社会积极参与和市场有效运作,促进红色旅游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小竹条“编织”幸福新生活
近年来,林芝市墨脱县背崩乡巴登村充分利用当地竹编编织传统技艺和整合优势资源,以促农增收为目的,稳步发展竹编产品项目。[详细] -
西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瞥:平畴沃野满目新
盛夏时分,俯瞰高原大地,乡村振兴的主战场正迸发勃勃生机。[详细] -
西藏阿里改则县群众多琼:搬进新居所 开创致富路
记者来到搬迁户多琼家,刚推开房门,宽敞明亮的客厅便映入眼帘,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一应俱全。[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