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扶贫

藏东明珠“小康答卷”成色足

发布时间:2021-05-17 09:18:00来源: 西藏日报

   在西藏昌都市卡若区卡若镇,从大山里易地搬迁出来的卡若村村民住进了漂亮的新房子,乡亲们在卡若镇开起了小店、开上了运输车、闲暇时到市里打打零工,小日子越过越红火;

   在昌都市首届“双创”发展高峰论坛上,两位返乡创业者分别获得创新团队组和初创企业组一等奖,在与其他获奖者共同分享26万元奖金的同时,他们还可以优先享受信贷资金扶持优惠政策,全民创业的热情被点燃;

   在卡若区城关镇昌庆街社区居委会,标有辖区网格分布图和各网格专(兼)职人员姓名、电话等信息的网格化管理公示栏十分醒目,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越来越强……

   经济发展每前进一步,民生改善就跟进一步。近年来,昌都市委团结带领78万藏东儿女,以“绣花”功夫补短板、打基础、谋长远,真抓实干、努力奋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康庄大道上阔步前行。

   用行动作答——

   “跳起摘桃”奔向小康

   从古至今,小康一直是百姓的殷切期盼。然而,3.46万户17.05万人,贫困发生率24.95%,却是2015年昌都市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时的真实数据。

   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昌都市广大干部群众勠力同心、众志成城,聚焦“两不愁三保障”,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干劲,跳起来摘桃子,全力推动脱贫攻坚工作。

   短短4年时间,昌都就为78万藏东儿女交上了一份令人满意的“脱贫答卷”——截至2019年底,全市累计减贫3.84万户19.46万人,贫困村退出1127个,11县(区)全部实现脱贫摘帽,有史以来第一次消除绝对贫困。

   脱贫成果体现在一组组数据中:因地制宜实施产业扶贫项目852个,带动建档立卡贫困群众10.3万人增收;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68万户,建成易地搬迁安置点268个,9.9万名群众喜迁新居;符合条件的83424名群众全部纳入政策兜底,20余万名群众吃上了“生态饭”……

   全面小康,民生为先。昌都市瞄准民生领域短板和弱项精准发力,持续实施“十件实事”“十二项民生工程”和“十大增收措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从2014年的19256元、6616元增加到2020年的35915元、13100元。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为了让孩子们都能学有所教,昌都市对标“一个接近”精准发力,基本实现教育“五个100%”目标,新改建各级各类学校280所,标准化寄宿制学校、乡(镇)幼儿园、“双语”教育实现全覆盖,严格落实“双线五级八包”控辍保学责任制,11个县(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通过国家和自治区验收,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5%以上,高中阶段入学率达81.4%,切实实现了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转变。

   以前,“看病难、看病贵”是昌都人民的一大痛点。为此,昌都市深入推进“农牧民健康促进行动”,妇幼保健工作得到全面加强,包虫病、大骨节病等得到彻底综合防治,市创“三甲”、县(区)创“二级”医院、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和村(居)卫生室提质改造全部完成,孕产妇住院分娩率提高到96.9%,孕产妇、婴儿死亡率分别降至4.7 、3.8‰。

   66岁的多吉是卡若区城关镇嘎东街社区居委会居民,领着退休金,住着漂亮的房子,每天晚饭后看看新闻,隔三差五去居委会活动室里下下象棋……对于如今“有钱又有闲”的生活,多吉心满意足。

   在昌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5万余元,像多吉一样的人还有很多。

   短短4年时间,昌都市何以从经济社会发展起点低、基础弱、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差距大等艰难处境中争得“赶考优等生”?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西藏工作、格外关心昌都人民,自治区党委、政府始终把昌都工作摆在全区工作大局中谋划部署,全力支持昌都更好稳定、更快发展,为我们加快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自治区副主席、昌都市委书记普布顿珠给了最好的答案。

   用发展作答——

   经济发展“变道超车”

   实现全面小康,发展是第一要务。昌都市预计地方生产总值从2014年的11.1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242.5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9亿元增加到18.1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32亿元增加到63.1亿元。

   近年来,昌都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发展藏东高原特色农牧业、绿色工业和第三产业,着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助推全市经济“变道超车”。

   卡若区以牦牛育肥、饲草种植产业为主导,实施“数十个一”工程;察雅县以经济林果产业为主导,实施“五个一万”工程;类乌齐县以牦牛产业为主导,实施“三万工程”;左贡县实施万亩葡萄园区工程;贡觉县发展“一带、三区”阿旺绵羊产业;洛隆县以青稞产业为主导,发展糌粑加工产业……

   这是昌都市围绕“五大养殖基地”和“七大种植基地”产业布局,促使传统产业提质增效的精彩一瞥。在此基础上,全市建成种养基地71个,培育龙头企业24家,新增有效注册商标1957件,特色农牧业产值年均增长6.5%。

   践行新发展理念,昌都市还以创新驱动、绿色发展为引领,坚定不移推进产业完成转型升级——

   以水电光伏为主的清洁能源大开发进入快车道,扎仓嘎水库等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果多、觉巴、瓦托等建成发电,筹划三个千万千瓦级水光互补项目,在建电站装机容量达619万千瓦;

   文化旅游融合发展,6年实现旅游收入101.7亿元,年均增长18.9%;

   ……

   对标“产业强”,交通曾是制约昌都经济发展的突出“短板”。为此,昌都市以“只争朝夕抓落实”的干劲大力实施交通强市战略。邦达机场第二跑道建成使用,昌都至邦达机场新改建工程(昌都至加卡段)建成通车……随着一批重大交通项目的规划建成,昌都市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日趋完善。

   建设高质量发展强市离不开高质量的发展环境。近年来,昌都市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放管服”改革,累计取消和下放市本级行政审批事项273项,“两个代办制”“一次办结制”“双随机、一公开”等全面落地,累计为各类市场主体减负23.06亿元,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得以全面激发。

   高质量的发展环境使得新的增长动能迅速集聚、厚积薄发的坚实基础全面筑牢,全市人民有了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用变化作答——

   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从昌都市区一路向南,至年拉山脚下,一个集康养、旅游、观光、休闲功能于一体的特色小镇示范点——吉塘特色小城镇便展现在眼前。夏日午后,漫步在高低错落的民俗风情商业街区,徜徉于热情绚丽的康巴文化,曲水流觞、步移景异,黄发垂髫、怡然自乐,仿若一不小心误入了世外桃源。

   小城镇是城乡统筹发展和乡村振兴的“神经中枢”,一头连着城市,一头连着农村。昌都市坚持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发展理念,统筹城镇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协调推进“大县城”、边疆明珠小镇、美丽乡村建设。一个个叫得响的县城、喊得出名的特色小镇、土肥水美的美丽乡村拔地而起。

   左贡县下林卡乡,曾经是西藏9个不通公路的乡之一。从左贡县城到乡政府所在地,只有沿着崎岖、狭窄的骡马驿道,采用步行和骑马兼行的方式,历时7天才能到达。如今,全长100余公里的公路已全部完工通车,从此,天堑变通途。

   见微知著,枝叶关情。昌都市聚焦筑根基、打基础、破瓶颈,累计建成团结路、幸福线1243条,6年新增公路里程451公里,11县(区)全部通畅,乡(镇)通畅率达95%,建制村全部通达、通畅率达75.2%,具备条件的自然村通公路,具备条件的乡(镇)、建制村通客车率分别达到100%、80%,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量的突破、质的提升。

   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直接影响人民群众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获得感,是事关百姓福祉的大事。在昌都市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覆盖全市11县(区)、连接百乡千村、造福千家万户的综合交通、能源、水利、通信保障体系日益健全;城市市政道路、公园、广场、体育场等休闲生活设施更加完善,给排水管网、垃圾转运站、污水处理、亮化绿化实现社区、街道、单位全覆盖。

   “路修通了”“工资涨了”“农村越来越美丽了”“城市越来越繁华了”……如今,人们在日益美好的生活环境和发展环境中获得了满满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文明是社会进步的标尺,是一个地方的内在气质,也是人民的幸福底色。

   如今的卡若镇,村民们搬进了新房子,卡若镇也对新居环境实施了人畜分离、垃圾分类处理、旱厕改水厕等措施,并实行环境卫生、绿化管理、村容秩序、公共设施“四包”责任制,逐渐培养了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

   卡若镇党委书记罗桑群觉告诉记者:“卡若镇的老百姓变了。以前‘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政府送小康’的现象悄然不见,大家纷纷走进高楼大厦和田间地头,在各行各业各种岗位上挥洒汗水,收入大幅度提高。”

   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褪去一天的忙碌奔波,昌都市解放广场便逐渐热闹起来,人们三五成群开始跳起了广场舞。“大家的物质生活好了,也要追求精神生活的丰富。”市民高兴地跳着广场舞,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从“一处美”到“一片美”,从“环境美”到“生活美”,从“外在美”到“内涵美”。如今,文明之花已在藏东大地落地生根,助推高水平全面小康有颜值更有气质。

   展望未来,昌都市将以始终如一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庄严兑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掉队”的历史承诺,在藏东儿女心中托起“稳稳的幸福”。

(责编: 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