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向幸福美满新生活
图为2020年中华环保世纪行——西藏行检查组在西藏嘎尔德生态畜牧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的示范基地调研。记者 郑璐 袁海霞 摄
草原辽阔、群山挺拔,蓝蓝的天上白云朵朵,明媚的阳光拥抱着肥壮的黑牦牛。这里宛如一幅鲜艳靓丽的油画,让人流连忘返。
西藏嘎尔德生态畜牧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的示范基地坐落于西藏那曲市色尼区罗玛镇。
“这里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荒凉曾经是这里的主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切都在慢慢发生着改变。”公司董事长嘎桑加才说,过去,这里的老百姓过着传统的牧业生活。2017年,西藏嘎尔德生态畜牧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这是经国家批准成立的牦牛乳制品生产企业,是西藏重要的高原有机畜牧产业示范基地。
嘎桑加才告诉记者,公司的示范基地采用了“七位一体”的合作方式进行生产、销售、经营,延长产业链,充分提高牦牛产品附加值。示范基地由牲畜养殖区、乳制品加工区、人工种草区、经济作物试验种植区、天然草场区五个板块组成,依靠牧业产业特色化、高效化为方向,充分发挥基地的示范带头效应,运用产业扶贫政策促进农牧民增收。在嘎尔德生态畜牧产业示范基地的带动作用下,色尼区部分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已成功脱贫。
普次仁就是当地的一名脱贫群众,他向记者讲述着这些年的变化。
过去,普次仁一家以放牧家中的6头牦牛为生,一年下来,靠放牧获得的收入仅有9000多元。“之前,我们一家人住的房子周围没有路。如果遇上大雪,车辆开不进来,想去卖酥油、卖酸奶就成为了一个大麻烦。”
2017年,普次仁来到了嘎尔德,他最大的感受就是有活可干、日子充实了。“我们一行七、八个员工照顾600多头牦牛,将多年的放牧经验与当下的工作相结合,过去独自放牧的生活被专业化的现代放牧技术所取代,我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提升。”
普次仁说,牧人世代逐水草而居,牦牛既是工具,也是朋友。“我们不仅仅把放牧当成一项工作。当牦牛身上长了虱子时,我们会用当地特有的土方子——用牛粪烧成的灰涂抹在牦牛身上,这样可以缓解牦牛身上的痛痒。”
嘎尔德人工草场种植分红时,普通肥料也成为他们收入来源的重要部分。
如今,嘎尔德生产基地,以奶制品深加工为突破口,实行“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组织+牧户”的经营模式,科学整合“一村一合”“寄畜还畜”项目资源,统一品牌、统一订单、统一销售,截至今年8月底,已吸纳带动76个贫困村、3203户1.62万余名群众(其中建档立卡贫困群众5027人)累计创收3012.3万元,向群众兑现草场流转、奶源收购、劳务投入、产业分红等各类资金2836.03万元(其中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受益751.23万元)。实现本地群众就业476人(基地长期就业96人、一村一合就业380人,其中返乡大学生22人、建档立卡贫困群众284人)。
目前,嘎尔德生态畜牧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探索出适合藏北牧区发展的“一十百千万”嘎尔德运营模式——即以一个龙头企业带动十个奶源基地,十个奶源基地带动一百个村级合作社,一百个村级合作社带动千户牧民,千户牧民带动万头牦牛、奶牛。通过该运营模式,从牧业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四个维度相互有效对接,形成了色尼区牧业发展的特色产业链。包括普次仁在内的50多名曾经的贫困户已在这里长期就业。
长期就业的人数还在持续增长,如同普次仁和其他人期待的那样,那曲草原的幸福新生活道路越走越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三江源腹地久治生态畜牧业发展带动牧民增收
记者10日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县委宣传部获悉,通过生态畜牧业试验区建设、牦牛产业发展等政策的实施,有效带动了地处三江源腹地的久治县牧民增收致富。[详细] -
养起“致富牛” 生活有奔头
近年来,西藏那曲市嘉黎县按照“培植龙头、建立基地、发展合作社、带动牧户”的思路,将畜牧业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建成娘亚牦牛“千头万亩”标准化养殖基地。[详细] -
【科技扶贫调研行】内蒙古:普及种植养殖新技术 农户尝到甜头
记者来到内蒙古库伦旗毛敦艾里嘎查,这里是中科院扶贫示范村。农户辛宝成正在准备今年的饲料。他在饲料配置过程中添加了菌剂,用于提升饲料口感、防止饲料变质。[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