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砻江边架起“脱贫桥”
滔滔不息的雅砻江,从四川木里藏族自治县尼波村横穿而过,江水阻隔着716名村民的致富梦,松茸、山羊、鸡、鹅、核桃、花椒,蹚不过大江,村民眼巴巴地守着山货变不了活钱而受穷。这是前几年的写照。
谢新文帮助村民家扒杂草。
如今,尼波村通了公路,喂养的家畜家禽、种植的果实和采摘的菌类,都变成了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金疙瘩”。2019年底,村民人均收入9118元,全村甩掉了“贫困帽”,41户162人从深度贫困中出列,向小康生活奔去。
提及可喜的变化,村民对中建四局三公司驻尼波村扶贫干部谢新文竖起大拇指。“没有谢新文这些扶贫干部的艰辛付出,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是不太可能的!”村支书黄宝清说。
挖出“穷根”,修建脱贫致富路
清晨,月牙儿还挂在天空,谢新文提着包,和村干部开始走村串户。
一天的翻山越岭,入户了解民情民意,返回村委会住地,已是满天星斗。这是2018年7月10日,谢新文来到尼波村第十个夜晚。没有电,山村一片漆黑。
谢新文帮助村民小组做资料。
50米外的雅砻江哗哗哗地流淌着,喧哗声让谢新文烦躁不已。尽管连续几天深入村民家中、山林地头,脚趾打起血泡,浑身筋疲力尽,但却不能入眠。
“祖祖辈辈都住在山里,习惯了吃洋芋疙瘩,苞谷糊糊,不想出去干活。”“不通公路,松茸、核桃、花椒、羊子都卖不出去,要吃一碗大米饭,好难!”这些话像一把鼓槌撞击着谢新文的心扉。他想,这就是村民的“穷根”所在。
谢新文和村干部一道,开始在“穷根窝”里种下脱贫攻坚的“种子”。他带着自己写的报告到县上找有关部门,很快解决了网络不通的问题。他说服村里买得起手机的村民购买手机,通过手机看外面的世界,来影响村民观念的改变。他三次写修建修缮公路的报告。2019年初,投入22万元,对尼波大桥至大梁子段15公里水毁道路全面维修,接着投入资金255万元,对尼波组3.1公里通组道路全部扩宽并硬化。一条脱贫致富路修到了村民的心中,昔日横跨雅砻江、1米多宽的钢绳栈桥成为历史。这给村民种下了脱贫致富的“种子”,点燃了奔小康的希望。
引导村民,发展产业脱贫致富
路通了,关键在于引导村民发展种植业、养殖业,把山货卖出去。谢新文心里清楚这个理儿。但是,村里没有一个主导产业,都是单家独干,不成规模,要想彻底甩掉“贫困帽”,走上致富路,很难。
谢新文和村干部在村民紫云山家中了解今年收入情况。
尼波村幅员面积205平方公里,有3个村民小组,197户716人,其中贫困户41户162人。全村人均耕地1.12亩,林地31062亩,草地46756亩。最高海拔3800米,最低海拔1900米。村民主要是种洋芋、苞谷,养牛、养羊、采摘松茸等野生菌。
如何引导产业发展,帮助村民增加收入,成为谢新文工作的重中之重。
通过咨询相关专家,尼波村的海拔、气候、土质都非常适宜种植魔芋。于是,谢新文和专家一起,在尼波村规划了150亩土地种植魔芋。可在推广阶段,不少村民有抵触情绪,不愿意把土地拿出来。谢新文就和村干部一道,走村入户做思想工作,召开村民大会宣传产业发展的好处;村党支部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全体党员干部带头示范,最终村民开了窍。接着,谢新文组织种植技术培训、协助发放种子,全村主导产业实现了零的突破。同时发动了71户农户联合种植“珍红海椒”70亩,农户当年平均增收3000元。
种植产业都采取了“合作社+农户”方式,与合作商签订收购合同,保障村民稳定收入。
两年多来,谢新文积极与金融单位联系,为4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贷款117万元,用于发展农业产业和养殖业,增加收入。
俯身铁心,带领村民奔小康
如今,尼波村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一座座房屋排列在雅砻江边,一条条水泥公路,像白色的哈达缠绕山间,摩托车、小汽车来回穿梭……
在曾经深度贫困的村民紫云山家中,谢新文正在了解他家今年的收入情况。儿子在附近水电站打工,每月收入4000元,家里养了4头生猪、1头牛,价值约1.8万元,采摘松茸收入3万元,护林收入3000元,仅这些收入,全家人均收入近2万元,超出国家脱贫标准5倍多。
“现在过上好日子了,感谢党,感谢政府,在‘尼雅曲’(藏语‘雅砻江’)上修通了公路,感谢扶贫干部给我们贷款买猪买牛……”紫云山笑得合不拢嘴。
谢新文在村民马付云家指导科学养羊。
来到鲁让次尔家,干净的四合院内停放着两辆摩托车,他妻子正在用洗衣机洗衣物。他家是从海拔3000多米的山上易地搬迁到尼波组的。
“起初,我还不愿意搬到山下来。现在看来搬好了!”鲁让次尔说,在谢新文的多次劝说下,他去附近水电站打工,150元/天,他是村里民兵,1500元/月,采摘松茸卖了2.5万元,年人均收入1.8万元。
鲁让次尔紧紧攥住谢新文的手,感激万分:“嘎拉艾纱哟(藏语:谢谢您)!”
在驻村的2年多里,谢新文带领村民修路、修水渠,和村民一起上山采摘松茸,给村民示范种蘑菇、辣椒,帮助贫困户掰苞谷、挖洋芋,指导村民修厕所、整理庭院……
“过去的27个月里,痛过,病过,但今天看到这里的老百姓不愁吃、不愁穿,住上新房,孩子教育和村民医疗都有了保障,很值。”谢新文说。
如今,谢新文正带领尼波村人奔忙在走向小康的路上。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西藏拉萨市产业就业“双管齐下”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脱贫攻坚工作中,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而就业则是贫困群众增加收入、摆脱贫困的有效途径。[详细] -
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子助力脱贫攻坚
2015年,西藏文创园区成立。园区依托西藏深厚独特的传统文化底蕴,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将西藏民族建筑、民族音乐、民族歌舞、民族服饰、生活风俗、民间故事进行全面集中展示。[详细] -
西藏昌都市3.84万户、19.46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西藏自治区官方4日在拉萨举行新闻发布会,昌都市副市长、市脱贫攻坚指挥部副指挥长欧珠达瓦称,通过综合施策,截至2019年年底,昌都市实现了全市3.84万户、19.46万贫困人口脱贫。[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