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阿里电亮之路
中国西藏网讯 一股热泉喷涌而出,不远处的厂房早已不见昔日繁华。日前,在国家电网阿里供电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边久多吉和总经理张明敏的带领下,记者走近了这个距离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狮泉河镇20多公里的地热电厂。
一根根电线杆、一条条电线、几座废弃的建筑……站在这里向西望去,似乎能窥见素有“世界屋脊的屋脊”之称的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的电亮之路。
图为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狮泉河镇夜景 摄影:王媛媛
1965年,阿里地区第一台30千瓦柴油发电机运行发电,这里也从刀耕火种农牧社会进入电气化现代文明社会。到改革开放初期,整个阿里地区装机容量不足200千瓦。
1987年,朗久地热电厂的投运,让阿里地区有了稳定的电源点。“朗久地热电厂有12口百米深的地热井,发电量供应到狮泉河镇。”1996年起,边久多吉在此工作。
他说,虽然发电量能满足当时的用电需求,但因为地热资源等原因,地热电厂发电一个月,停运一个月。“一停电,电话也打不了,有什么事只能让人带口信出去”。
边久多吉工作两年后,朗久地热电厂停运了。好在,前一年,狮泉河柴油机电厂1000千瓦机组建成投运,供电算是多了一重保障。看着眼前的厂房、生活区、办公楼,边久多吉感慨万千。
图为朗久地热电厂喷涌的热泉 摄影:王媛媛
图为朗久地热电厂 摄影:王媛媛
图为狮泉河水电站 摄影:王媛媛
图为狮泉河水电站 摄影:王媛媛
自2000年以来,阿里地区电力发展尤为迅速。2006年9月30日,狮泉河水电站首台机组发电,让阿里地区形成了水电、火电、光伏等3种电源点。
稳定的电力供应情况随着阿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逐渐显露不足。2014年调到国家电网阿里供电有限公司工作的张明敏说,那时候阿里地区各县的电力供应都是孤网,“各自为阵”。
“各个县都有小水电供应到县城。作为阿里地区首府的狮泉河镇,供电情况稍微好点,只能保证白天,到凌晨便停机蓄水。”定时供电结束后,一家家商户便依靠燃油机发电。
在更为偏远的地方,群众用电都是靠光伏。“这样的电源,只能解决基本的夜间照明和手机充电,大功率电器根本就用不了。”
这些年,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在竭力解决阿里地区的用电问题。截至目前,阿里地区电力总装机容量59.67兆瓦,电网覆盖率达到97%。
2015年,日土县、革吉县、札达县3县联网工程完成,让上述3县与噶尔县形成了一张电力网,解决了阿里各县电力孤网的状态。2017年4月,新一轮农网升级改造工程涉及阿里地区4个县,总投资11.4亿元。
2019年4月,“三区三州”工程在阿里地区开工建设。总投资17.75亿元的工程涉及阿里地区7县,建设110千伏变电站4座,新增变电容量36.3兆伏安,建设35千伏变电站11座,变电容量26兆伏安。目前这一工程已全部建成。
更让阿里电力人高兴的是,7月26日,阿里电网与藏中电网联网工程全线贯通。这一即将建成投运的工程,将解决和改善阿里地区7个县、25个乡镇、17221户66000名农牧民群众生产生活用电问题。也将彻底结束全国最后一个地级行政区电网长期孤网运行的历史,从根本上解决阿里地区长期以来电力保障短板问题。“我们都盼着早日联网,结束缺电现状。”(中国西藏网 记者/王媛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从坐吃山空到护林守山——西藏林芝为雪域高原献上“绿色哈达”
两年前,43岁的次仁德吉回到了家乡——西藏林芝市工布江达县错高乡结巴村,这是一个位于著名旅游景点巴松错湖畔的村庄。[详细] -
藏东脱贫影像:为家乡建设“添砖加瓦”
在西藏昌都市八宿县西巴安置点,县委县政府建立水泥砖厂,为搬迁到这里的11个乡镇的65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了学习和就业的平台。[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