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众一心加油干 脱贫致富共前行
图为位于尼木县现代农业高新示范园区的“尼车4000”种植基地内,群众正在修剪车厘子树。记者 黄志武 格桑伦珠 摄
一条条有机基质槽均匀分布,一座座日光温室拔地而起。走进位于尼木乡聂玉乌米组的车厘子智能温室大棚,已是硕果累累,一片片层层叠叠的翠绿中,一个个晶莹透红的果子密密匝匝地挂满枝头,引得人垂涎欲滴,远远看去,犹如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玛瑙,煞是喜人——这是雪域高原历史上结出的首批车厘子。
在这片海拔4200米曾是荒原的沙土地上,尼木县利用无土栽培种植了各类蔬果,不仅种出了铁皮石斛,还经航天育种出西红柿、南瓜、西瓜、甜瓜、黄瓜等,让曾经的荒滩呈现出了生机盎然的景象。如今,这里又种植了市民喜爱的车厘子,让种植业成为当地村民的致富产业。
“以前因为没有技术,只能在工地上打零工,收入不稳定还离家远。现在通过学习车厘子种植技术,每月能有3000元的收入,离家近,心里也更踏实。”尼木乡日措村的脱贫户旦巴热杰乐呵呵地说。
现在他每天都到大棚里管护这些车厘子树,在旦巴热杰心中,眼前这些车厘子树,就是一棵棵“摇钱树”,一个个“金蛋蛋”。
尼木县在巩固提升脱贫成效工作中,将车厘子种植建设项目引入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中,为全县农业产业调结构转方式、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建立了示范体系。类似“尼木车厘子”的增收致富之例只是尼木县脱贫攻坚工作的一个缩影。
数据显示,2019年尼木县生产总值9.80亿元,比2016年增加3.11亿元,增长46.49%,全县农牧林渔业增加值1.79亿元,比2016年增长72.12%,社会消费零售总额0.55亿元,比2016年增长34.25%,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471元,比2016年增长41.13%,一般公共财政预算1.77亿元,比2016年增长58.04%,“文香故里”焕发出蓬勃生机。
雅鲁藏布江中游,江水奔腾,群山起伏。尼木县卡如乡就处于这高山峡谷的狭长地带中,是拉萨市的西大门,紧邻“中国最美公路”318国道,是拉萨至日喀则的必经之地。
走进卡如乡,犹如走进“世外桃源”。“核乡寻忆”景区的千年核桃树、卡如大桃采摘园的累累硕果、温泉驿站的汩汩暖流、老阿妈青稞酒坊的浓浓酒香、游客接待中心的藏家饭菜……让游客们流连忘返。
这个昔日的郊区山沟沟,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65亩,2016年人均收入仅为9450.2元。为切实改变卡如乡贫穷落后面貌,尼木县委、县政府依托北京对口支援资金支持,引入沟域经济概念,大力发展旅游业和种植养殖业,着力打造桃花乡、旅游乡。先后流转土地349.83亩,引入平谷大桃1万余株,建成平谷大桃种植基地。
现在,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卡如,看桃花、品大桃、吃藏鸡、吃牛肉、泡温泉、体民俗、畅身心。卡如乡卡如村先后荣获“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等荣誉称号。2019年,卡如乡42户脱贫户实现户均增收13284.31元。
近年来,卡如乡实现了华丽变身,被打造成集观光游览、休闲养生、水果采摘、农家食宿等为一体的乡村旅游景区,不仅成为当地群众的“聚宝盆”,更成为广大游客回忆乡愁的“故园”和畅享自然的“田园”。
随着旅游市场的快速繁荣发展,西藏民族传统手工艺品、特色产品深受国内外游客青睐,不仅在旅游市场日益火爆,许多特色产品更是走出西藏,广开销路。传承千年的西藏非遗产品尼木藏香便是其中之一。
“第一次见到尼木藏香是通过拉北环线旅游时,一支小小的藏香不仅是来自高原的馈赠,更让我们一行了解到1300多年前,藏香是由藏文创始人吞弥·桑布扎融合大唐香道和藏医文化创造而成。这样有文化底蕴的城市通过藏香让我们更加了解祖国的大好河山,真是不虚此行。”来自上海的游客王先生坦言。
近年来,尼木县以四产业三园区为抓面。坚持面上布局、统筹推进的思路,重点建设“四产业三园区”。积极按照做好藏香文化,建好藏香手工制作和现代生产两个中心,打造藏香产品、品牌、市场三个体系的“123”藏香产业发展思路,大力发展藏香产业。2019年,全县实现藏香产值3898万元。县城藏香产业园区于去年8月正式投产以来,生产藏香5.01吨,实现产值156万元,带动恩泽居委会30户搬迁户实现户均劳务分红8600元以上。
同时,大力实施“五年十万蛋鸡工程”,着力构建藏鸡种鸡孵化、商品鸡放养、蛋品鸡回收的产业化经营体系,实现规模化经营、链条式延伸、产业化发展。2019年建档立卡贫困户藏鸡标准化养殖基地养殖藏鸡6.1万羽,辐射带动全县636户散养藏鸡农牧民家庭增收。
积极打造有机农业基地5550亩,高原种植业航天育种及产业推广应用基地投入使用,引进并种植航天蔬菜25亩6万株,种植大桃、车厘子、葡萄等优质水果85亩,直接带动15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
主动融入“拉北旅游环线”,大力发展国道省道沿线农家乐、农业观光旅游等项目,“π字型”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初步形成,着力打响“文香故里”人文品牌,推动农业、旅游、文化产业深度融合,助推乡村振兴。2016年以来,全县“一日游”游客累计达37.12万人次以上,实现旅游收入1.56亿元,更多农牧民群众吃上了“旅游饭”。
按照“产业带动、园区驱动、党建撬动”的思路,坚持把“三园区”建设作为壮大县域经济、增强县级财力的有效载体。总投资6.1亿元的尼弘元仓物流园区一期项目,目前已完成总工程量的39%,带动当地群众200人以投劳方式参与项目建设,实现增收41.71万元;雇佣当地机械、车辆等实现创收392.6万元;提供驾驶员、保洁等稳定就业岗位2个,实现年人均增收5万元。项目运营后,围绕企业发展相关产业链,可直接安排约50个就业岗位,人均月收入5000元以上,初期预测上缴税金4000万元/年。总投资3.45亿元的尼木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已初步建成,目前西藏天润公司、北京德青源公司已成功入驻。总投资2.2亿元的拉萨经开区尼木产业园区基建项目已完成,目前正在通过招商引资、企业合作等方式,积极发展运输、物流、商贸、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产业。
尼木县以壮大集体经济带点,按照“扶持薄弱村、壮大一般村、提升富裕村”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思路,依托乡村优势资源,层层组建乡村合作社,深入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大力发展有特色、可持续、附加值高的优势产业。从2016年起,建立县级领导干部包村抓集体经济机制,县财政每年预算500万元帮助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由乡镇统筹,对各村申报的项目进行重点帮扶。2016年,全县11个集体经济“空壳”村全部清零;2017年,所有村实现集体经济收入突破5万元的目标;2018年,全县所有村集体经济均突破10万元,2019年全县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195万元。
人无刚骨,安身不牢。尼木县始终坚持在党员干部群众中提振“三气”、聚就“三境”,倾力打造“三支队伍”(县乡干部为实干队伍、村“五支力量”为苦干队伍、领导班子为巧干队伍),在党员干部群众中唤起了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信心决心,凝聚了共谋发展的强大合力,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和党中央及区市党委重大决策部署的生动体现,党员干部切实用自身的辛苦指数换来了如今群众的幸福指数,广大群众对党的感情愈加深厚、对民族团结愈加珍视、对美好明天愈加期待,“团结一心跟党走,幸福生活在招手”的共识越凝越紧,“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越涨越高,“文香故里”未来可期。
尼木人民的努力奋斗,也得到了上级党委的高度赞扬和充分认可。2016年以来,先后荣获2016年度拉萨市目标绩效考核进位三等奖和“十二五”期间净土健康藏鸡产业推进先进县,2017年度拉萨市目标绩效考核进位一等奖,2018年度拉萨市目标绩效考核达标奖,西藏自治区“2019年全区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和2019年度拉萨市目标绩效争先进位考核“争先三等奖”。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拉萨当雄县致富带头人次旦多吉:勤劳换来好日子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次旦多吉积极承担起企业的社会责任,向当雄县民政局捐款10万元,用于帮助县医院开展疫情防控工作。[详细] -
拉萨铭珠手绘唐卡有限公司董事长边巴:一技在手,脱贫之路更好走
望着眼前栩栩如生的唐卡,他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作为一名唐卡绘画师,边巴用手中的笔,逐步奔向梦想,从刚开始的默默无闻,到如今已远近闻名。[详细] -
党员达娃:带领村民过上幸福生活
“这就是我们仁钦蔡村八组村民住的房子,旁边的房子一楼是扶贫洗车场,二到四楼是出租房,我们还打算在最上面再修一层来开茶楼。[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