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扶贫

“双料”书记的四年扶贫路

张猛 发布时间:2020-05-11 10:35:00来源: 西藏日报

  在西藏林芝工布江达县巴河镇,说起“武书记”,无论是机关干部、企业职工,还是农牧民群众都交口称赞。为一探究竟,记者特意在周末约武书记聊聊,到了见面时间,却不见人。在等他的空余时间,记者了解到,武书记全名武恒辉,2016年大学毕业后入藏工作,担任巴河镇扶贫专干。2019年,他主动请缨,担任叮当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兼巴河镇产业联合党支部书记,是位名副其实的“双料”书记。

  直到临近黄昏,武恒辉才风风火火赶来,脸上带着歉意说:“在镇里整理待业大学生信息,又去了叮当村开展扶贫入户排查……”

  聊到扶贫,武恒辉滔滔不绝地分享起了他的扶贫路。

  走进群众心中的“书记啦”

  作为一名从内地过来的干部,语言交流障碍曾让武恒辉频频受挫。如何才能更好地向群众宣讲国家的好政策、为群众解难题?为此,他下定决心学习当地语言,而且先从“帮扶资金”“医疗报销”“企业分红”等与群众息息相关的词汇学起。虽然蹩脚的发音经常逗笑群众,却在无形中拉近了这位第一书记与群众的距离,还让群众在笑声中了解了党的好政策、记住了党的恩情。

  “叮当村在2018年实现了脱贫摘帽,但我们在走村入户全面摸排时发现,全村收入水平较低,尤其是已脱贫的群众,收入依旧不高、来源单一,有些甚至存在返贫风险。我们的工作仍然任重道远。”与扶贫有不解之缘的武恒辉深知,要想群众真脱贫、不返贫,必须得发展村集体经济。

  于是,驻村伊始,武恒辉就和驻村工作队队员深入走访调研。村里有什么优势资源和不足,有多少劳动力,群众有什么意见、建议,他都了然于心。在调研掌握情况的基础上,武恒辉召集村“两委”班子深入研究分析,鼓励村“两委”主动挑起重任,以先解决村集体欠款110余万元为切入点,通过兴办实体、资金入股、土地流转等方式,团结带领全村群众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5个,实现群众年人均增收1500元。由此,村里群众都记住了这位“进得了门、唠得了嗑、帮得了忙”的“书记啦”。

  不甘心做“门外汉”的书记

  和学民族语言一样,在担任巴河镇产业联合党支部书记之初,面对繁杂的项目手续、实施验收和后期跟踪,武恒辉也是个“门外汉”,但他并没有因此退缩。

  “那时候,几乎每天都在项目建设单位跑,看流程、学方法、找模板,主动向专业人员请教。”如今,武恒辉对巴河镇大大小小的30个产业项目情况都了如指掌,大家遇到问题,也总是第一时间找武恒辉咨询。

  走进巴河镇产业联合党支部办公室看到,满排文件柜里都是整齐的产业项目资料,这些都是武恒辉的心血。他在每一个项目中都编写了后期管理办法和利益联结机制,并对已盈利的项目如何提高项目收益、对未盈利的项目如何达到利益最大化做了大量研究。

  同时,武恒辉还是巴河镇政府和投资方沟通衔接的“桥梁”。“产业精准扶贫项目是脱贫攻坚的重要支柱,做好投资商和政府之间的中间工作,签订好意向书、协议书、分红合同,协调企业在用工用劳上帮助群众发展,是稳固脱贫成效的保证,也是我力所能及的事情。”武恒辉对记者说。

  先是一名党员然后才是书记

  回望近4年的扶贫工作历程,当被问及印象深刻的几件事时,武恒辉陷入了沉思。

  几番对巴河镇114户367名贫困户的档案资料进行完善及收入进行测算;2017年将低保户久米送至成都华西医院接受截肢手术,结束其长达12年之久的卧床之痛;三年里不断完善30余个产业项目的各类手续及资料……武恒辉竟不知从何说起。

  “从参加工作开始,我就与扶贫工作‘杠’上了。”武恒辉笑着说,“每当熬夜加班核对户卡时,走访入户不能按时吃饭休息时,由于工作量大忙得不可开交时,我也曾感到过疲惫,也曾有抱怨。可是一想到我做的工作能让群众生活过得越来越好,咬咬牙就又挺过来了。”

  在武恒辉心中,从一名大学生到一名公务员,再到“双重”书记身份,担负的责任使命越发沉重,但自己共产党员的第一身份一直不变。

  “这不,今晚我还有产业联合党支部班子会议呢,今天叮当村入户排查的情况也还没梳理……”武恒辉抱歉地说着“以后再聊”,像来时那样,又风风火火地投入到他的扶贫事业中去了。

(责编: 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