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青海民和见闻:“党和政府再也不用牵挂我们了”
“党和政府再也不用牵挂我们了,”昔日贫困户冶廷英向中新网记者聊起心里话,“我享受了这么多脱贫政策,都满足了,生活确实好了。”
眼下,正值决战决胜脱贫攻坚重要关口,冶廷英所在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国家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县(六盘山片区)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脱贫攻坚成效几何?
特色养殖“扶贫又扶志”
民和县核桃庄乡五方村的冶廷英一家,这几年收获不少,既靠4.5万元的危房补贴资金盖起了一溜五间新房,还拿2万余元的扶贫资金,搭起大棚,牛羊养殖渐成规模。
“我享受了这么多政策,都满足了,生活确实好了,党和政府再也不用牵挂我们了,”冶廷英日前说,“万一再吃不上饭、喝不上水、穿不上新衣服,那肯定自己是个懒蛋。”
三年时间,五方村年过七旬的马维青老汉,牦牛养殖发展到上百头,每年收入数十万元,“现在,新房子装修上了,庄廓院围墙围上了,牦牛也养上了,生活越来越好。”
五方村“第一书记”钟学志驻村扶贫四年多,村里变化之大令他感慨颇深,“基础设施该配的都配齐了,再加上收入提高,大家伙的精神面貌都变了样。”
据中新网记者了解,民和县扶持42058名贫困人口发展到户产业项目,并借力扶贫产业项目,因村因户发展葡萄种植、牛羊肉加工、牦牛养殖等十大特色产业,贫困户“造血”功能不断增强。
整乡搬迁“扶贫工厂”开在家门口
曾接受过专业服装设计、在外打拼多年的李东颖,选择在易地搬迁新址的“扶贫工厂”再就业。
李东颖来自民和县北山乡。该乡距县城18公里,是高海拔干旱浅脑山区,2017年,北山乡7个村千户居民,挪穷窝、拔穷根,整乡搬迁,成为该省整乡搬迁典范。
2019年,北山乡利用420万元东西部扶贫协作资金,在李东颖所居住的北山新区建成930平方米的“扶贫车间”,并和企业合作,建成服装加工“扶贫工厂”,吸纳一批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
“父母身体不好,现在离家近,不仅能照顾家里,还有固定收入。”李东颖说,工作熟练的伙伴,一个月挣四五千元不成问题。
“以前住山上,想买点菜,买不上;想去县城看病,车也不好搭;想去打工,离县城远,也打不上工,”在“扶贫工厂”就业的赵存桂两口子,已在县城稳定就业。
2016年以来,民和县投入6.78亿元,易地搬迁14个乡镇78个村4010户,并实现干部帮扶全覆盖、产业发展全覆盖、培训就业全覆盖,解决搬迁民众的后顾之忧。
特色“防贫办”筑牢致贫返贫“截留闸”
“脱贫摘帽”持续推进,但因病、因学、因灾仍成为当地贫困户返贫重点因素。219年,民和县精准防贫办公室应运而生,此为青海省内首创机制。
民和县精准防贫办公室创设扶贫保险金,划定防贫预警线、防贫保障线,对因病、因学、因灾对象,纳入防贫序列,经过调查、审查、评议后,给予保险救助。目前,该县已发放防贫保险补助资金610户、454万元。
“贫困户患了癌症、尿毒症等疾病,花费往往很多,有了这项机制,因病返贫报销比例很大,减轻了负担。”民和县精准防贫办公室因病防贫员李瑾说。
据中新网记者了解,2015年底,民和县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村125个,占行政村总数的40%,贫困发生率11.3%。四年来,该县共有125个贫困村脱贫退出,贫困发生率降至0.01%。
国家统计局青海调查总队最新统计数据显示,青海省农村各项事业发展加速,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也呈逐年缩小趋势,工资性收入增长成为农村居民增收亮点,收入构成更趋合理。
日前,青海省委副书记、省长刘宁在该省调研脱贫攻坚等工作时说,要把好机制巩固好、完善好、拓展好,让扶贫产业稳得住、有就业、能致富,不断巩固提升脱贫成果。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西藏拉萨市堆龙德庆区古荣镇党委书记索朗曲珍:抗疫情不忘促扶贫
为切实做到统筹兼顾疫情防控与脱贫攻坚工作,战“疫”和脱贫两不误,西藏拉萨市堆龙德庆区古荣镇党委书记索朗曲珍走村入户,关注企业复工复产,实现贫困户增收。 [详细] -
5100西藏冰川矿泉水有限公司:复工复产助百姓增收
以前,西藏拉萨市当雄县公塘乡冲嘎村长期依靠单一的农牧经济创收,农牧民群众收入较低。自5100西藏冰川矿泉水有限公司建成以来,结合当地丰富的水资源,通过发展优势特色产业。[详细] -
西藏山南:加查县春季植树造林兼顾贫困户创业增收
3月11日至12日,西藏自治区山南市加查县开展2020年春季义务植树活动,完成“仁青林异地搬迁”植树造林计划,为该新村101户贫困户创业增收、自给自足创造条件。[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