旦巴塔青:致富不忘家乡人
今年38岁的旦巴塔青,家住拉萨市堆龙德庆区乃琼镇波玛村。他的人生经历了两种不同的状态。小时候,因家境贫寒,小学毕业后他就不得不辍学回家,偶尔打打临工,更多的是帮家里干农活。20岁时,不甘平庸的他,为了闯出一番自己的天地,尝试过很多不同的工作,当过厨子、卖过衣服,甚至还在拉萨街头摆过地摊。
现在,已是村里致富带头人的旦巴塔青,回想起曾经走过的每一个脚印,都成了他人生中宝贵的财富。
回忆起当厨师的那段日子,旦巴塔青感慨地说,当时每月工资可以拿到5000到6000元不等,相当于普通公职人员的待遇。在很多亲戚朋友看来,小学毕业的他能拿到这么高的工资,应该很知足了,应该踏踏实实地过日子了。但这时的旦巴塔青却产生了新的念头。
2010年,偶然从朋友那里听到养藏鸡能赚钱,旦巴塔青便“蠢蠢欲动”起来:自己何不学着养养藏鸡。“自己对藏鸡有一点了解,而且堆龙德庆区里也有养藏鸡的,不会也可以学。”有了想法后,他便带着在外打拼积攒下来的积蓄,回到了村里,筹备着办一个养鸡场。
万事开头难。建养鸡场开始后,旦巴塔青才发现,就自己那点积蓄根本不够盖一座鸡舍。于是他就四处借钱,终于凑了14万元把鸡舍盖好了。然后又马不停蹄地开始找品种纯正的藏鸡鸡苗。
“虽然那时候对藏鸡了解一些,但离专业养殖藏鸡还有一段距离。所以也闹过乌龙。刚开始那会儿,我误把普通白鸡当成藏鸡买了回来,损失了好几万块钱……”回忆起创业之初的艰难,旦巴塔青说,自己差点儿打退堂鼓。
通往成功的道路困难重重,但旦巴塔青却没有就此放弃。他着手到拉萨的养鸡场实地学习养殖技术,引进新的设备,慢慢掌握了技巧。期间,他还碰到资金周转不开等困难。但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他申请到了扶持项目,使养殖场顺利地步入了正轨。“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是政府拉了我一把,我才有了今天的成绩。”旦巴塔青对此充满感激。
从2012年开始,旦巴塔青每年都从养殖场收益中拿出一部分资金,给村里的30户贫困家庭送钱、送米、送油等物资。后来他意识到,要想让这些贫困乡亲真正走出贫困,还需帮助他们掌握一门真正的脱贫技术。为此,2015年,旦巴塔青给每户贫困户送去了15只鸡苗,手把手教他们养殖技术,鼓励他们靠自己的双手告别贫困。
2017年,在成为波玛村4组双联户户长后,旦巴塔青想得更多更远了。他决定把自己的厨艺也充分利用起来,在村里开起了餐馆,还免费教贫困户做菜,并给他们传输市场观念。
如今,旦巴塔青已是村里的致富“领头羊”。在他的计划中,除了餐馆,还计划利用当地的资源打造旅游特色产品,帮助带动更多的乡亲富起来。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勤劳致富新生活 —旦次的脱贫故事
来自西藏阿里地区改则县的易地扶贫搬迁户旦次,过去和全家生活在察布乡牛噶修村的帐篷里,不通电,饮水也十分困难,一年下来的收入只有5000元左右。[详细] -
宣传扶贫政策 讲述脱贫故事 西藏拉萨市曲水县达嘎乡三有村开通脱贫攻坚调频广播
连日来,西藏拉萨市曲水县达嘎镇三有村通过广播,用藏汉“双语”对扶贫政策、扶贫新举措进行及时宣传播报,既展示广大基层扶贫人员的风采,又鼓舞更多的人走向致富的道路。 [详细] -
一声“噶真切”,一条脱贫致富路
2019年西藏自治区19个贫困县(区)摘帽、1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累计实施2639个产业扶贫项目,带动23.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