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知名企业 带动群众就业增收
“经历过寒冬的人,最知道太阳的温暖。”农奴出身的洛桑金巴对这句话感同身受。怀揣对“太阳”的感恩,他踏踏实实地工作,并随时随地向身边人传递善意与温暖。
1952年,洛桑金巴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奴家庭。在当时,由于出身不好,他经历了许多磨难。自六岁起,他便被送去做佣人,每天做着繁重的劳动,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对于当时幼小的他来讲,未来的日子充满迷雾与寒冷。直到1959年迎来西藏民主改革,洛桑巴金终于从昔日“会说话的工具”变成可掌握自己命运的主人了。
伴随着广大农奴翻身当家做主人,历史画卷掀开了崭新的一页,洛桑金巴的人生开始走向光明。
西藏民主改革后,洛桑金巴进入拉萨水泥厂车队工作。他十分珍惜这份工作,谦虚又勤奋,很快获得了车队前辈们的认可,更从一些汉族老师傅那里学会了许多技能。不仅如此,洛桑金巴还自觉参加夜校,学习汉语以及其他文化知识,抓紧一切时间提升自己,让自己变得更优秀。
1980年,年轻的洛桑金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在自治区党校进行了为期两年的进修。此后,他不仅有了扎实的文化知识,还在平时的工作中积累了许多经验,熟练地掌握了车工、电焊工、钣金工、煅工等几项技能。洛桑金巴已经从目不识丁的农奴,成长为一名“文武双全”的人才。
在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期间,改革开放的春风拂面而来,神州大地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洛桑金巴任职的水泥厂也开始了红红火火的厂内改革。由于在车队中的优异表现,使得他很快脱颖而出,受到厂内重用。
起初厂里领导安排他参与负责车队和后勤改革,成效显著。此后,初露锋芒的洛桑金巴被派遣经营频临倒闭的雪城公司,经过几年的锐意改革,雪城公司很快扭亏为盈,焕发了新的活力。
2000年,为挽救濒临倒闭的拉萨水泥厂雪城公司二分厂,年将不惑的洛桑金巴服从组织安排,放弃了国企党委副书记、副厂长的“金饭碗”,创建了拉萨远大建材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远大公司”)。
在企业创建初期,百废待兴,既有资金不足、人才缺乏等问题,也有缺乏经验、发展方向未明的困难,但洛桑金巴凭着一股韧劲,立足前期的改革经验,结合当时的政策,在党和政府的帮扶下,一步一个脚印,渐渐地带动企业步入正轨。公司越做越大,越做越强,从水泥厂拓展周边业务,衍生两个烧结砖厂、一个物业管理公司,并且还成立一个艺术团,积极传承发展西藏文化。
洛桑金巴不仅出色地完成了组织交给的任务,还为西藏打造了一个知名企业。
获得巨大成功的洛桑金巴深知,今天的成功靠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努力,更离不开改革开放的助力,离不开党和广大父老乡亲的支持。洛桑巴金在内心告诉自己一定要努力带领更多人富起来。洛桑金巴深耕远大公司的经营,使其连年获得堆龙德庆区“纳税大户”的称号。公司吸收了大量农牧民就业,带动周围村落经济发展,如今公司员工中95%都是农牧民。
近年来,远大公司不仅实现员工工资的大幅度提高,还在日常发放多种福利,解决了员工住房问题,使员工能够以极低的价格购买到经济适用房。
同时,洛桑金巴积极致力于教育公益。现今他私人资助的学生有6名,不仅提供学费,每月还提供600元生活费。此前远大公司还曾出资40余万元修建马镇常木村学校,每年“六一”儿童节向该校赠送办公用品、体育用品和学习用具等。截至目前,远大公司为该校累计捐资60多万元。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洛桑金巴受到全国工会、全国工商联的表彰,荣获了“全国工会工作先进个人”“第三届中国民营经济高峰会优秀企业家”等荣誉称号。
2016年,为了缓解拉萨市的交通压力,拉萨市政府启动了外环线市政道路建设,地处外环线西延线的远大水泥厂因施工需要,必须拆除,一旦拆迁公司就将面临职工的转岗分流和安置等众多问题。但为了支持市政府的决策,洛桑金巴和他的团队没有提任何条件,按上级要求完成了拆除工作。
洛桑金巴说:“我这样做,是因为我作为一名党员,必须要以实际行动来践行一位共产党员的初心。”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