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过去了20多年,但我依然对那趟特殊的入学航班印象深刻。”采访时,西藏机场集团航站楼管理部运行管理室副经理李鸥,指尖不时地揉按着太阳穴,仿佛要抚平记忆里的焦灼感。
那年9月的拉萨还带着夏末的暑意,在民航售票处,几十张年轻的脸拥挤在窗口,手里紧攥着西藏民族学院(现西藏民族大学)录取通知书。
李鸥记得很清楚,那年西藏民族学院的新生要在9月13日至14日入学,可由于录取通知书收到得太迟,当天出现大量购票的学生。然而,当时每天直飞西安只有一个航班,远远不够,就连途经西安去上海的航班也没剩几个座位。
她和同事们先在航空公司允许的范围内,从前往上海的航班里调出部分西安段名额,可刚放出就被抢空。
“当时很多学生、家长就一直在大厅里等着。”望着那些在大厅里徘徊的身影,李鸥和同事商量:“总不能让他们一直这么等下去,孩子读书可是大事,绝对不能耽误。”两人很快有了办法,她们支起临时登记台,招呼学生及家长:“把姓名、学校、电话号码写在这里,我们马上汇报,一有消息就第一时间通知你们。”学生及家长闻言,纷纷围了过来,手里的笔在纸上沙沙作响,很快一沓厚厚的纸递到了她们手中。
“那一沓纸,就是我们去求助的底气。”当时没有政务系统,手机也没现在这么普及,办公室的传真机派上了用途。李鸥和同事们立刻写了一份情况说明,给区局本部传真过去:“现有西藏籍新生亟待赴西安入学……恳请区局协助解决客票事项。”
一天、两天,第三天,传真机突然“咔嗒咔嗒”吐出新纸,上面写着这样几个字:“已新增客票,明日可自行购买。”
“看到那短短一行字,我们都激动不已。”李鸥和同事们立即抓起旁边的座机开始联系:“是扎西妈妈吗?明天早上可以过来买票了,票价打7折。”
最后,所有登记的学生顺利登上去西安的航班,学生及家长感谢的话语时隔多年依然萦绕在李鸥的耳畔。
如今再看西藏民族大学的新闻,李鸥总会想起那个初秋,那趟航班不仅仅是把求学的学子平安送到西安,更是让他们的求学之梦顺利启航。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