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为托管班的孩子补习作业。图/记者 桑旦欧珠
清晨的拉萨市城关区夺底街道巴斯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里,一群孩子围坐在桌前涂画,社工旺堆次仁为等班车的幼儿整理衣角,墙上“幸福托管空间”的标牌在光影下显得格外温馨。自2023年11月巴斯社区成立以来,在第一书记多杰的带领下,这个让双职工家庭安心、让孩子们喜悦的托管驿站,已成为一份沉甸甸的民生答卷。从解决“放学真空”问题到构建“全程守护”体系,从满足托管刚需到拓展成长服务,巴斯社区精心编织起覆盖6至12岁儿童的关爱网,让“幼有所育”的温暖底色在家长的笑容与孩子的笑声中愈发鲜明。
精准施策
搭建托管服务框架
上午10时,暑假托管班里,孩子们的欢声笑语此起彼伏:“你看我画得好不好?”“这画真漂亮!” 阳光洒在他们专注的脸上,画面显得格外温馨。这个被誉为“幸福托管空间”的项目,采用“学前+托管”的双轨模式,赢得了居民们的一致好评,成为备受称赞的民生工程。
巴斯社区位于城乡接合部,常住人口2577人,其中双职工家庭和外地务工人员子女占了较大比例。“放学不能及时接”“作业辅导难”“假期看护空”等问题长期困扰着这些家庭。2023年11月社区成立后,多杰迅速带领团队聚焦这些难题。他表示:“托管服务的核心在于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让孩子在安全快乐的环境中成长,这是我们不变的初心。” 在他的引领下,巴斯社区以“安全看护+成长赋能”为目标,整合多方资源,构建起以“党群阵地为枢纽、社工为主导、灵活服务为特色”的假期托管体系,成功实现了“孩子有人教、安全有保障、家长更安心”的良好局面。
精细服务
全链条守护与特色活动并行
巴斯社区构建了从“等车亭”到“托管站”的全链条安全闭环。依托党群服务中心等阵地,合理划分功能区,配备了学习桌椅、图书等设施,营造了一个温馨且安全的环境。
“我清晰记得有一次,幼儿园班车抵达后,有位小朋友的家长未能及时前来接领。于是,我们值班人员便将这位小朋友接到了党群服务中心。期间,我陪伴小朋友在室内玩游戏、阅读和绘画,有效安抚了他的焦虑情绪,同时也成功消除了家长的顾虑。最终,我们平安地将小朋友交给了家长。”旺堆次仁回忆道。
同时,巴斯社区充分发挥学前教育专业社工的优势,建立了“五步守护机制”:校车抵达时专人对接、进行健康检查、信息登记、交接签字、全程陪同。值班社工严格按照“手递手”方式进行交接,确保全程可追溯。针对家长无法按时接孩子的情况,社区还提供了“延时送娃”服务,由专人看护并安全送达,形成了完整的安全闭环。家长旦增对此赞不绝口:“现在孩子放学后有专业社工照看,即使加班也感到安心。”
按需供给
特色服务兼顾托管与成长
巴斯社区精准对接居民需求,为6—12岁学生推出“分龄式+辅导式”托管班。在时间安排上,设有“全日托”和“半日托”两种模式,与家长的上下班时间无缝衔接,具有较强的适配性。此外,还特别设置了作业辅导时段,避免暑假期间“学校化”倾向,实现“托管+学习”的双重保障。
除了基础托管服务,巴斯社区还精心打造了周末及暑期的“不打烊”成长乐园。通过整合社工、退休教师、返乡大学生等资源,推出了一系列特色服务:为6—7岁儿童开设“萌芽启航”启蒙课程,采用游戏化教学方式,帮助孩子掌握拼音和简单加减法;暑期则推出“高原小卫士”实践课程,组织孩子们参与志愿服务,开展安全教育。站内配备了丰富的儿童读物和益智玩具,并开通了“家长连线”功能,家长可通过微信视频实时查看孩子的动态。这些特色服务是多杰在结合社区实际情况、广泛听取居民意见后精心设计的。
据悉,该服务已惠及182户家庭,获得了广泛好评,真正实现了“幼有所育、幼有善育”。从社工的细心看护到居民的放心托付,再到孩子们的喜爱,托管服务如同暖阳,照亮了家庭的日常生活。目前,各类托管服务有效解决了群众实际困难,增强了居民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