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清唱、即兴舞蹈,辨音色、判身形、测体能,18位演员,开放式选角,看谁到底适合扮演什么角色——牦牛、藏野驴、藏羚羊、兔子、黑颈鹤还是赤麻鸭?
这是《高原上的精灵》初排现场的生动一幕。作为西藏首部原创儿童音乐剧,每一个动作、每一次清唱,都经过创作团队的层层打磨,力求最完美的舞台呈现。
《高原上的精灵》以一群生活在高原的动物为主人公,因子母湖生态问题引发争议,最终齐心协力改善了生态环境。该剧以独特的动物视角深刻诠释了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意义。
这部儿童音乐剧的诞生,源于编剧德吉央宗的一个心愿:为孩子们写一部意义非凡的戏。她说:“作为一位母亲,我想为自己的孩子、为西藏的孩子们做点事情。通过艺术启蒙来丰富他们的成长体验。”
怀揣着这份初心,德吉央宗深入挖掘西藏生态文化,精心打磨剧本。援藏干部、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一级编剧傅玲,给予德吉央宗帮助。剧本荣获“戏剧中国”2023年度儿童剧类优秀剧本称号。
德吉央宗告诉记者,她的孩子们不仅是她的第一个观众,更是剧本打磨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小顾问”。每一次的修改都来源于孩子们最真实的反馈,凝聚了满满的童真。剧目时长在一小时左右,巧妙运用孩子们对动物与生俱来的亲近与喜爱,并设置动物族长、家长等角色,加入和观众的互动环节,确保不同年龄段的观众都能找到共鸣和乐趣。
在此期间,自治区话剧团邀请到中国国家话剧院导演、编舞、演员刘晓邑加盟,为作品的完美呈现保驾护航。刘晓邑凭借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的指导,为演员们在音乐、表演、肢体技巧等方面提供悉心帮助。从歌曲的情感表达,到舞蹈动作的细腻雕琢,再到角色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都给予了精准且实用的建议。
“95后”青年洛桑云丹饰演牦牛族长阿丹。他用真挚的表演,赋予角色既沉稳又充满少年气的生命力。对他而言,这场从零开始的创作是一次全新的冒险。从独唱到对唱,从声线打磨到体能训练,他一次次在排练室探索,只为触碰角色最真实的情感落点。
“牦牛不只是强壮,更是内心的依靠。我希望孩子们从这个角色里感受到的,是一种可以被依靠的力量。”洛桑云丹说。
鸟族族长的女儿岚泽的扮演者扎西美朵表示:“如果可以选择,我愿做一只小鸟。我从小就喜欢小鸟,我的身形也与角色契合。在自由开放的创作氛围中,我不仅找到与角色的共鸣,也找到舞台上的真实自我。”
试镜初期,导演鼓励所有演员自由选择角色,扎西美朵一眼就被岚泽一角所吸引。
“太阳和月亮是一个妈妈的女儿,她们的妈妈叫光明。藏族和汉族是一个妈妈的女儿,我们的妈妈叫中国。”扎西美朵在剧中饰演的是黑颈鹤,并勇敢地尝试了唱歌。她回忆道:“我以前几乎不唱歌,但这次我唱了《一个妈妈的女儿》这首歌。导演说我的声音高亢、清澈,那一刻,我感觉到自己在发光。”
中组部第十批援藏干部、中国国家话剧院挂职西藏话剧团副团长、该剧制作人韩文亮介绍,该剧紧扣“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展现新时代西藏生态环境的巨大变化。通过牦牛、黑颈鹤、藏野驴等动物的视角,讲述了生命与大自然的一系列动人故事。
韩文亮认为,好的儿童剧应该是美的启蒙。真正能打动孩子的,是角色背后的真诚与温度。为此,创作团队深入林周、羊湖、那曲等地采风,对西藏的生态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于动物们的演绎方式也有了更鲜活的想法。
“希望通过这部剧,让更多家庭走进剧场,走进西藏高原的生态世界,重新发现戏剧的魅力。3岁以上的孩子都可以在家长的陪同下观看,因为这是给孩子们的礼物,故事不用太复杂。”韩文亮说。
《高原上的精灵》预计将于7月与观众“见面”,让我们共同期待这场关于生命与自然的艺术对话。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