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教育

浅谈教育强国建设中思政课教师的担当策略

发布时间:2023-11-02 09:37:00来源: 西藏日报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加强思政课建设,是解决教育根本问题最直接最关键的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引领要抓住教师这一“关键少数”。

  强教必先强师,思政课教师是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的主力军,办好思政课需要培养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真正具备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教师,能够在教学工作中积极主动地将马克思主义信仰传递给学生,调动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信仰建设不是抽象的,应当落实到具体行动中。要加强对思政课教师队伍的信仰建设,完善对思政育人模范先锋的表彰机制,充分调动思政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有信仰的思政课教师讲述信仰、传递信仰,不断增强和凝聚信仰的力量。

  树立“大思政课”观。推动“思政小课堂”和“实践大课堂”融合。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履行好主责主业,通过课堂教学开展专业、深入、系统的理论讲授,增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系统学习、准确理解和思想认同;另一方面,要积极发挥实践课堂的辅助功能,通过开辟校园文化、党团活动、社会实践等“大课堂”,把思政课的场域从小课堂有效扩展到实践大舞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互动,推动学生的思想和认识走向深入。

  树立“学生主体”观。推动“教师主宰课堂”向“学生主体课堂”转变,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让学生成为思政课的主角。营造“在场感”,课前摸清学生的所思所想所盼,课中紧扣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通过优化课程教学内容,让抽象的理论知识走进学生日常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

  树立立德树人观。思政课教师既是“经师”又是“人师”,要自觉扭转以“考试”为课程教学目标的导向,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更要塑造学生的品格、品行、品位;同时,也要倾心帮助学生消除以“考试需要”为导向的学习误区,在思政课中为学生引知识之泉,叩心灵之门,自觉树立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示范的大先生理念。

  树立“守正”观。思政课教师要“守正”,守的是马克思主义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意识形态指导地位,守的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应对和化解各种风险挑战中的时代灯塔作用,守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帮助学生成长、成熟和成才过程中走正道、做对事、成好人的价值引领功能。为此,思政课教师要继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进一步推动学生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要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教育,进一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它在多元价值观的角逐中真正成为学生价值观养成的基本遵循。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相互交织的世情国情里,思政课教师也要“主动超前布局、有力应对变局、奋力开拓新局”。

  思政课不是简单的思想灌输,而是思想、学术和实践的融合。思政教育的内容涉及众多学科领域,面对不同专业背景和思辨能力的学生,思政课教师要注重思政教育内容的思想性和学术性,在学术争鸣中传递思想。思政课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实践是理论的来源和根本目的,也是讲述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思政课教师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在实践中领悟思政内容、检验思政理论,将思政理论应用于实践。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理论与实践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融合和互动,培养兼具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的现代化人才。

  (作者单位:西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编:陈濛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