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贯穿高校办学育人全过程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事关中华民族命运的重要理论和现实命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搞好社会宣传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院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阵地,要准确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加快教育现代化和建设教育强国的内在要求,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贯穿办学育人全过程,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培养一批又一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一、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题中之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立德树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是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本质要求,是高校履行政治责任、担当历史使命的具体表现。立德树人,就是要以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为核心,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提升综合素质上下功夫。高校要坚持正确的立德树人方向,把握教育规律,着眼教育工作全过程,着力培养具有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推进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积极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新人。
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是重大的政治任务、光荣的政治使命、重要的政治责任,是高校坚持正确立德树人方向的重要保证。立德,注重立德业、养德性、有德行;树人,在于培才能、练技艺、育才学。育人的根本前提在于立德,崇德修身居于做人做事的首位。新时代青年倘若没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思想修养,即使有丰富的知识、高深的学问也难成大器,更谈不上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光发热。青年学生只有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增进对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认知、认同和归属,进而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奋斗的主动性、自觉性,锻造为党和国家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高校要深刻认识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大意义,把增进共同性作为前提和方向,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渠道作用,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各方面,内化到学校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环节,真正把高校打造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阵地。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长效机制。要注重把立德树人规范管理的严格要求和春风化雨的灵活方式结合起来,积极挖掘各门课的德育内涵,加强学校思政教育,构建大思政格局,实施“大思政课”建设方案。要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大力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学内容设计,全面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硕博专业体系、教材体系、课程体系、实践体系建设,统筹推进本硕博、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全链条教育体系,积极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最新理论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师生头脑。要坚持以文化人、以德育人,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阵地,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浓厚氛围。
二、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迫切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青年一代培养造就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战略任务,是全党的共同政治责任”。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高校学生是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参与者、见证者、受益者,富有创造性,是思想认知和综合能力的“拔穗期”和成长成才的黄金时期。同时,这个年龄段的青年学生身心发生着较大变化,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学习态度、人际沟通、价值取向等方面极易受到影响,这凸显了高校教育引导的重要价值。青年学生只有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五观”“两论”,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才能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新时代需要的高质量人才,必须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必须坚持以德为先、修身为本;必须具有丰富的学识、真知灼见、世界眼光;必须树立高远志向,具有奋斗精神;必须具备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全面发展。高校要立足党的事业后继有人这一根本大计,突出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思想性和实践性,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深刻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深刻认识各民族共同开拓了辽阔的疆域、共同书写了悠久的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精神的中华民族历史,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要多措并举、因材施教,讲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理、道理、情理、事理,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准确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质内涵、历史基础、客观要求,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深刻领悟各民族与中华民族命运与共的必然联系,站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的高度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提升综合素质。要持续深入开展“三个意识”宣传教育,加大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宣传教育力度,深化西藏地方和祖国关系史宣传教育,引导青年学生主动坚决地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深刻认识只有共产党才能引领中华民族实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进程,只有共产党才能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增强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一员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自觉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三、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推进高校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高校肩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重大使命,必须清醒认识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西藏民族大学始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为党和人民、为西藏各项事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有力服务了西藏的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的征程中,包括西藏民族大学在内的西藏各高校理应自觉担当起培育时代新人的历史重任,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高校办学治校的生命线,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全面推进学校各项工作,有效凝聚促进高校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为推动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贡献。
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从根本上推动高校高质量发展的有效助力,是帮助高校加快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水平的重要抓手。高校要坚持以制度为保障、以教学为主线、以文化为载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各族师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夯实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根基。要健全制度保障机制,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固本强基作用,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各级各类学校教学计划,系统构建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发挥实践活动的引导激励作用,依托各类育人基地,开展主题教育,促进各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要营造团结求学氛围,发挥文化环境的隐性润育作用,在各类校园平台、载体和宣传媒介上,立体呈现意蕴厚重、内涵丰富、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全面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要提高网络育人能力,发挥网络育人的最大增量作用,通过同步课堂、双师讲堂等推动各族学生同上一堂课、同唱一首歌、同读一本书,善于运用互联网画出各族师生的同心圆,构筑各族师生共有的精神家园,让互联网成为做好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有力帮手。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发挥广大教师的立教之本作用,支持、吸引优秀人才投身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深化思想认识,增强育人能力,引导广大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率先垂范,自觉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推动者和引领者,形成各族师生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格局。
(作者为西藏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782个岗位 本月20日拉萨有场招聘会
为推进2023年就业援藏工作,帮助拉萨籍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到区外就业,2023年北京就业援藏专项招聘会将于9月20日在拉萨市人力资源市场(夺底北路17号)举行。 [详细] -
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 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
2023年1月,全国宣传部长会议强调,“宣传思想工作要深刻把握党的二十大对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工作提出的任务要求,以新气象新作为推动宣传思想工作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详细] -
拉萨市达孜区人社局积极为高校毕业生、农牧民群众就业创业拓展新路径
近日,拉萨市达孜区人社局组织各乡(镇)村(居)应往届高校毕业生和农牧民群众90余人参加专项招聘活动。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