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学者:寄宿制教育更应以当地人视角去理解
“当谈到寄宿制教育,我们需要从那些有过亲身经历的具体人物和他们的感受中理解寄宿制教育。从人类学角度而言,我们不能凭自己的主观认识,而应该尽可能从当地人的视角去理解现象。”近日,西藏自治区社科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白玛措博士就西藏寄宿制教育接受中新社采访时表示。
白玛措出生在藏北那曲,那里是西藏典型的牧区,对于牧区环境下的寄宿制教育她更为熟悉。在她认知中,有很多和那曲一样的地方,地广人稀,很难就近办学。
她讲述了一位出身牧区高校教师的求学经历,这位教师出生在那曲尼玛县,离他最近的小学在45公里外的乡上,这段距离如果徒步得花费1天,由于乡上学生数量少,在乡上读完小学二年级,要到县上继续读,后来从尼玛县的初中考到了在拉萨办学的那曲高级中学。可以说,这位牧民的孩子一直借助寄宿制学校的便利完成了九年义务制教育和高中教育,后来考到了西南民族大学,硕士毕业后又留校任教。在这位高校教师看来,寄宿制教育给了偏远农牧区孩子上学的机会。
白玛措也有寄宿制学校求学经历,后来在挪威、澳大利亚留学。她讲到,寄宿制学校并非要求所有学生全部寄宿。像一些生活在草原腹地的牧民,他们为了更好照顾孩子,从村里搬到乡上,孩子每天放学可以回家。类似这种走读生的就学方式,在英国寄宿中学中也占了相当大比例。
白玛措坦言,通过对有过寄宿制教育经历的人了解后,她体会到,对生活在草原腹地的牧区孩子而言,这段求学经历是塑造其认知过程的一个重要阶段,让他们在经验观察和理性思维中解释和理解他们所处的世界和他们父辈创造的知识体系。
对于西藏寄宿制教育应该更多以当地人的视角看待,西藏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邢俊利与白玛措有着共识。她说,从1985年,中央对西藏在农牧区全面实行以寄宿制为主的中小学办学模式,并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农牧民子女实行“包吃、包住、包学费”的三包政策。从2012年起,西藏又将农牧民子女从幼儿园到高中的教育全部纳入“三包”免费教育范围,自此全面落实15年公费教育“三包”政策。近些年,“三包”补助标准也不断提高。
她观察到,在“三包”政策下,相对于部分农牧民家庭的传统饮食习惯,学校饮食更丰富,日常供应肉蛋奶、蔬菜、水果。
“十一五”时期,西藏将寄宿制学校建设作为推动西藏教育跨越式发展的主要工作重心,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得到很大改善。邢俊利说:“尤其过去10年来,从校舍条件到教学质量,是西藏教育发展最快的阶段,像学校供暖,西藏全区现已实现全覆盖。”
从过往西藏教育相关调研中,她了解到,在农牧区寄宿制学校,接近90%的教师为藏族教师,他们精通藏语、汉语,学生拥有很好的语言环境。西藏按照中国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所以藏语已纳入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必学科目,而且在西藏地方开发的幼儿园课程中,相当一部分课程涉及到西藏民俗、饮食等文化内容。”
邢俊利表示,西藏寄宿制教育为西藏教育事业发展带来的贡献不言而喻,所有经历者和受益者有目共睹,它既保障了西藏学生公平接受教育的权利,也在均衡教育中起到了很大作用,同时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辍学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西藏教育发展专题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总干事郑堆主持会议时指出,一直以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近年来西藏教育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本次国际研讨会邀请专家学者围绕西藏教育问题。[详细] -
拉萨市城关区第二小学开展内务整理专题培训活动
为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学生组织纪律观念,培养艰苦奋斗的作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3月6日至8日,拉萨市城关区第二小学组织五六年级1300余名师生开展内务整理专题培训活动。 [详细] -
公安部支教团队带动贵州450所中小学开设足球课
龙溪石砚小学,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普安县乌蒙山区,是普安县结合乡村教育提质增效、整合校点布局和解决易地搬迁子女就学而建的一所农村寄宿制学校。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