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教育

鉴往知来 守正创新 深刻领会党史上红色思政育人的时代传承

发布时间:2023-01-28 09:27:00来源: 西藏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两次用到“守正创新”这一重要表述。特别是报告中的“守正”二字,实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进而形成新时代党建理论创新领域的又一重要成果。考诸文献,东汉桓谭在其《新论》之《言体篇》有言:“夫言是而计当,遭变而用权,常守正,见事不惑,内有度量,不可倾移而诳以谲异,为知大体矣。”我国著名学人钱钟书先生对桓谭《新论》的思想价值给予高度评价,指出此书“当与《论衡》伯仲”。特别是“常守正,见事不惑”,可谓金石之论!有感于此,我们在赞叹先贤睿智的同时,更深切地体会到党的二十大报告字里行间的深沉与厚重。

  什么是“守”,《玉篇》告诉我们“护也”;怎样是“正”,孔子告诉我们“就有道而正焉”。因此,古代“守正”的核心要义,在于守护好、传承好中华古圣先贤的思想结晶;而新时代“守正”的核心要义,党的二十大报告已向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明确提出,就是要时刻守护好、传承好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因此,作为西藏高校教师,如何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重要论述;如何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西藏考察时强调的“抓好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重要指示;如何扎实推进“铸魂育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的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培养可靠人才,这些都是新时代奋斗在民族高校育人一线的广大工作者所必须回答且一定要回答好的时代考题。

  回顾我国新世纪二十多年来高校育人模式的巨大变革,东部地区重点院校已完成由“学分制”向“书院制”的转变。而作为承担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历史重任的西藏高校,更应关注与之相匹配的思政建设与红色传承,为育人模式选好底色。

  鉴往方可知来,守正方能创新。红色思政育人的守正与创新,在于集古今育人之长以探究真理。1921年8月16日,毛泽东、何叔衡等人创办的湖南自修大学正式成立。《湖南自修大学创立宣言》即以公允辩证的态度指出:“从前求学地方在书院,书院废而为学校,世人便争毁书院,争誉学校。其实书院和学校各有其可毁,也各有其可誉。”因此,《湖南自修大学组织大纲》直言:“本校采取古代书院与现代学校二者之长。”至此,就像《湖南自修大学入学须知》里说的,这所学校培育人才的目的在于“改造现在社会”。学校自成立伊始,就将理论学习、生产劳动、反帝反封建运动三者相结合,真正地做到了“知行合一”。不仅深入探究革命理论,更融汇古今中外育人之长,积极建构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做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先进的革命理论探索同半殖民地半封建国情相结合,坚定的红色人才培养同改造落后社会艰巨任务相结合。时至今日,我们都应坚定不移地将这种育人模式,视为我国现代红色书院思政育人模式的“根”与“源”。

  红色思政育人的守正与创新,在于急国家民族之需以争取胜利。随着革命斗争形势从国内革命战争到抗日战争的重大转变,迫切需要以全新理论思想和战斗素养武装起来的大量优秀人才。而人才的培养,需要建构起与新形势相契合的育人模式。陕北公学老校长成仿吾在《战火中的大学——从陕北公学到人民大学的回顾》序言中曾说:“‘七七’事变爆发后的新形势,要求我们全民族培养出大量的政治、军事、文教、财经、群众运动等各方面的干部以适应抗战的需要。”“但是,国民党统治区的高等教育和干部教育,已远远不能适应这种需要了。”面对紧迫形势,1937年7月,毛泽东发表《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提出“根本改革过去的教育方针与教育制度”。同年8月22日至25日,洛川会议讨论并通过《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第八条明确提出:“抗日的教育政策:改变教育的旧制度、旧课程,实行以抗日救国为目标的新制度、新课程。”11月1日,陕北公学正式开学,这些新制度、新课程得以全面实行。制度方面:全面实行军事化、战斗化,仿连队建制,将学员编“队”,每队约100人;根据斗争实际需要,又将队分设为培养民运干部的“普通队”和培养师资、宣传干部的“高级队”。课程方面:普通队开设《社会科学概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游击战争》《民众运动》《时事政策》5门课程;高级队在此基础上增设《哲学》《政治经济学》《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等课程。这些新制度、新课程,弹性灵活、切中实用,在既往“知行合一”的基础上,真正做到了教育制度与救亡图存的紧密结合、人才培养与时代使命的紧密结合、自我价值实现与争取国家民族解放伟大事业的紧密结合,为抗战的全面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红色思政育人的守正与创新,在于筑民族团结之基以共创伟业。随着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西藏也迎来了和平解放。1953年10月18日,毛泽东主席在接见西藏国庆观礼团、参观团时,明确指出:“只要是中国人,不分民族,凡是反对帝国主义、主张爱国和团结的,我们都要和他们团结。”并提出“团结、进步和更加发展”的方针。然而由于西藏地方政府中反动上层势力的阻挠和破坏,民主改革时机尚不成熟。因此,西藏自治区筹委会先后做出《关于选送藏族青年到内地学习、参观的决定》《关于大力培养藏族干部的决议》。于是,以加强民族团结为抓手,以推动西藏社会变革为目标的西藏团校、西藏公学应运而生。然而,在西藏公学筹备成立过程中,西藏地方政府中的反动上层势力为维护其统治阶级自身利益,妄图争夺学校领导权。党中央及西藏工委坚决捍卫人才培养的红色传承。1957年12月13日,西藏工委报请中央,并于1958年1月17日收到批准:由西藏工委副书记、西藏军区司令员、原十八军军长张国华兼任校长。这些都足以证明,我国西藏地区的高等教育,自诞生之日起就坚决贯彻党中央的治藏方略,肩负团结各族同胞、改变西藏落后面貌、增进人民福祉的重任。1959年3月,西藏上层反动集团发动全面武装叛乱后,西藏公学的第一批学员更是旗帜鲜明地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迅速返乡参加平叛与改革工作,成为民主改革的中坚力量。随着民主改革伟大事业的完成,西藏地区的工作重心逐步由制度变革转移到发展建设上来。在党的正确领导下,西藏地区陆续成立的各大高等院校,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建设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专业人才。各族人民携手创造了“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的历史奇迹。特别是进入新时代,在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各高校在思政育人工作中,既有“守正”、又有“创新”,精准把握“中国特色”、有效融入“西藏特点”,将西藏地方与祖国关系史教育、新旧西藏对比教育、反分裂斗争教育充分融入“大思政”育人体系之中。用理论学习,为各族青年讲清楚什么叫是、非、曲、直;用西藏故事,向各族青年说明白什么是真、假、善、恶,让一批批团结友爱的各族青年,在党的正确指引下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今天的我们站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新征程上,一定要努力从党史中汲取“营养”,坚信唯有坚守红色思政育人的这条“正道”,始终牢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厚植各族青年家国情怀,才能使一批批有为青年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的稳定繁荣和飞速发展注入澎湃的青春力量!

  (作者分别为西藏民族大学外语学院讲师,西藏民族大学文学院团总支书记)

(责编:陈濛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