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除隐形变异培训先要打好“预防针”
当前,清除学科类隐形变异培训已经有了明确的时间表。教育部办公厅等十二部门近日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学科类隐形变异培训防范治理工作的意见》,提出到2023年6月各地学科类隐形变异培训问题预防机制、发现机制、查处机制基本建立,到2024年6月隐形变异培训得以全面清除。学科类隐形变异培训隐蔽性强、治理难度大。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抓住问题的根源,给家长、重点机构和人员等关键群体打好心理“预防针”。
“高端家政”、“众筹私教”、咖啡馆培训、剧本杀培训……近一年来,披着“花式”外衣的隐形变异学科培训多次走入大众视野。由于难发现、难取证、难查处,学科类隐形变异培训对良好教育生态的塑造和“双减”工作的实施破坏性较大。正如“小医治已病,大医治未病”,此次《意见》的出台有一个突出的亮点,那就是将防范学科类隐形变异培训置于治理前端。通过健全预防体系,减少违规行为发生。
学科类隐形变异培训顽疾难除,源自“双减”后部分家长和学生的焦虑情绪依然存在。《意见》提出“深化对学生家长的教育引导”,背后的深意就是给学生家长做好心理建设,打破对校外培训的不科学预期。实际上,一系列严谨的定量研究已经表明,校外培训对学生的成绩提高并不一定有帮助,反而容易养成孩子的依赖心理和用套路刷题的习惯。
然而,思想观念的转变不可能一蹴而就,受内外多重因素影响。现实中有一个突出的现象是,校内提质增效还存在差距,一些学校作业设计水平和课后服务质量不高。这就导致家长与学生的需求不能被充分满足,对校外培训还有较强的惯性依赖。因此,清除学科类隐形变异培训看似是政府行为,实则背后起关键隐性作用的是学校。要看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发挥得好不好,有没有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当下,还有不少家长家庭教育观念没有升级,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缺乏育儿安全感。他们容易受外界错误声音的诱导,过分放大升学压力,把学习成绩和升学作为孩子人生的唯一赛道。例如,有学龄前儿童的家长倾向于通过聘请私人家教或购买线上课程,获得心理安全感,反而忽视孩子的身心成长规律。这导致孩子在识字、拼音、英语等知识量的积累上“抢跑”了,但良好生活习惯、优秀品格特质等潜在优势的养成却落后了。对于这类家长,还需要各地教育部门、学校和社区结合实际,创新宣传方式和手段,积极探索普惠性家庭教育公共服务模式,引导家长转变教育观念。家长对孩子的成长有信心、不盲从,自然能够自觉抵制学科类隐形变异培训。
除了纾解家长的不安全感,强化对重点机构和人员的防范也是预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双减”政策实施以来,教育培训行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出现大量裁减人员的再就业问题。看到市场上还存在隐性培训需求,一些重点机构和人员甚至是个别在职教师,依然囿于眼前的利益“顶风作案”,助长学科类隐形变异培训的风气。缓解眼前的生存压力,于机构和个人而言固然有一定的理由,但这种与国家政策背道而驰之举,注定不能带来自身的长远发展。
《意见》提出“各地要建立防范违规的重点机构和个人清单”,这就是给相关人员打一剂心理“预防针”。当然,清除学科类隐形变异培训不是一味围堵,而是要循循善诱,解除重点机构和个人的后顾之忧,解决其“出口”问题。例如,帮助机构实现转型发展、在招生入学等重要节点加强提醒提示、强化对校外培训机构裁减人员的就业帮扶等。现实中,一些在职教师会面临学生家长主动要求有偿补课的请求。针对这类情况,各地各校除了规范教师的从教行为,还要结合实际情况做好摸底调查,了解学生的客观需求。通过整合校内外资源,做好分层教学、课后服务等,化解学生家长的焦虑和在职教师的尴尬处境。对于教师在校期间额外付出的时间精力,应给予一定的物质补助或精神奖励。
防范治理学科类隐形变异培训,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家长、重点机构和人员是其中的关键群体。为他们打好“预防针”,引导其从学生、教育乃至国家发展的长远角度看待问题,做出明智选择,将有利于在更大程度上凝聚共识,塑造一个更加健康的教育环境。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工商联委员葛东:加强针对民营企业家的培训和学习
民营经济是西藏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壮大区域经济、推动转型跨越、安排劳动就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详细] -
昌都市八宿县举办唐卡漆画技艺培训班
近日,昌都市八宿县唐卡漆画技艺培训班在八宿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开班。 [详细] -
西藏自治区全区县处级干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示范培训班开班
区党委党校(行政学院)常务副校(院)长熊刚毅围绕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这一培训主题作了开班讲话,要求大家在“五个牢牢把握”“三个全面”“九个深刻领会”上下真功夫。[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