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培养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表现为喜怒哀乐,爱憎、好恶、荣辱等。它产生于人的认识和生活过程中,并影响认识和活动的进行。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对于个体的认知过程具有组织和瓦解的效能,它能直接作用于课堂。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既进行着知识的传递,又存在着情感的交流与发展。师生双方会因个人经历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情感,而教师在教学中的情感不仅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兴趣、记忆、思维和品德的形成,甚至会影响学生的终身发展。研究表明:只有当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动机时,当他们的认知和情感都进入教学而实现自觉、自主的学习时,才能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从教学实际看,有的教师对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因素不够重视,把语文课当成纯粹的工具课,把语文训练当作一种单纯的技术训练而忽略了情感因素的激发,以至于把活生生的语文课讲“死”,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严重影响了语文课应有功能的充分发挥。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善于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努力掌握激发学生情感的途径和方法。
一、用教师的情感去激发学生的情感
教师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人,不仅自身具有情感,而且也能受到外界的情感触动,并对周围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影响。同时,由于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其主导性地位决定了教师这个情感源对整个教学中的情感活动具有重要的能动作用。教师良好的情感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因此,要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教师首先应该是富有情感的人。如果教师缺乏良好的情感修养,就无法实现自身行为的感染性和教育性,更谈不上使教学散发出艺术的光彩。罗曼·罗兰曾经说过:“要播撒阳光到别人心里,总得自己心中先有。”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为了激起学生的情感,教师必须充满激情。
(一)教师要具备良好的道德和丰富的情感
教师要无限热爱教育工作,要把自己的聪明才智毫无保留地贡献给太阳底下最光荣的事业,一切为了孩子,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正如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同时,要有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工作认真负责,治学严谨踏实。教师不但要作风正派、宽以待人、严以律己、不计名利,还要有宽阔的胸怀、乐于奉献的精神。只有具备良好的道德和丰富的情感,才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给学生以正向的人格影响。
(二)教师要用自己的情感去感染激发学生的情感
研究表明,在教育教学中,教师是影响学生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这种因素不仅有赖于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学技巧,还有赖于教师运用情感的技巧。有情感感染力的教师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接受课内或课外有意传授的东西,还能使学生在无意中接受自己的情感影响,包括情感倾向、情感的表达等。对于学生来说,教师的情感感染力不仅是一种间接的无形的情感情境,还是一种培养学生情感的心理力量。一名优秀教师应该是学生心灵的导师。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应采取压服,而应说服,而说服的基础正是教师的感染力。
那么,老师的感染力来自哪里?怎样才能做到以情激情呢?
首先,教师以情激情,源于对学生的爱心。朱小蔓教授认为,教师情感的实质,是一种教育爱的能力,是一种为世界寻求发展的能力,是一种将人类中的真善美传递给学生的能力。教师对学生的爱能唤醒学生的爱心,萌发学生善良的美德和高尚的情操。
其次,教师以情激情,源于对学生的尊重。尊重学生是对学生最大的爱护,是教育成功的基石。
第三,教师以情激情,要充分发挥非语言行为的情感传递功能。教师要善于借助非语言行为来加强自身的情感,并传递给学生,感染学生。
第四,教师以情激情,是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点燃学生情感的火种,给学生以巨大的感染力量。正如乌申斯基所说,教师的情感和人格魅力,对学生心灵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替代的一种教育力量。
二、以理育情、以教育情,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
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构成教学中丰富而复杂的情感现象的又一个情感源。与教师一样,学生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人。他们既接受外界情感的刺激,也对周围的同学和教师施以情感上的影响。但学生与教师又不一样,他们是教育的对象,是身心发展尚未成熟的个体。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有利于他们适应各种复杂的环境、保持心理健康。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呢?
首先,端正认识,以理育情。古人云“知之深,爱之切,行之坚。”认识是情感产生的基础。一般来说,认识越丰富,越深刻,情感也越丰富,越深刻。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从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着手,让理智来支配情感,使其情感向正确方向发展。这要求我们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和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引导学生全面分析问题,明辨是非,形成良好情感。一方面要深入挖掘教材中隐含的情感因素,使其情知交融,情通理达。另一方面,对学生在教学中产生的消极情感,要分析其原因,阐明其危害,使学生提高对情感的认识,从而能自我调控。
其次,改进教学,以教育情。教材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的经验总结,反映了人类实践活动的情况,蕴含了大量的情感因素。挖掘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创设情境,引发情感冲动。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曾写道:“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这就说明情感具有情境性的特点。情感是在一定情境中产生的。相对儿童来说,他们的情感更容易接受具体事物支配。所以,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创设情感丰富的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之中,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引发情感冲动。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所创设的情境要与课文内容相一致,要利用适合儿童身心特点的手段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之中,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并激发想象与联想,让学生在情感的氛围中产生情感体验,进而发展认识,陶冶心灵,为“动情”至“晓理”打下情感的基础。在课文课堂教学中通常采用以下几种途径创设情境:
音乐渲染情境。音乐能给人以丰富的心驰神往的遐想,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意境之中,通过特有的旋律和音乐形象使他们的心灵得到净化和陶冶;图画渲染情境。图画是展示形象的主要手段,课文用语言描写的情境,通过图画再现出来,一下子就变得那么具体,看得见也摸得着。用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实际就是把课文内容形象化,符合儿童乐于接受、易于理解的认识特点;表演体会情境。表演是学生参与创设情境的一种途径,对每个学生来说,都可以是角色的扮演者。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文章声情并茂,其语言亲切自然、感情真挚强烈。教学时,不能只重理解、不重感受。多读,特别是有感情的朗读训练是加强情感的有效途径,具体形式有:教师领读,引发情感共鸣;学生分角色读,引发情感转化。教学时,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读,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的时候注意与人物与作者进行换位体验,设身处地理解他人的情感、共享他人的快乐、分担他人的痛苦,移他人之情于自己,引发情感转化;齐读引发情感共鸣。学生在教师情感的引发下,通过对课文情感的感悟,已经积蓄了丰富而炽热的情感冲动,心潮澎湃、情绪激昂,引导学生含情齐读,倾吐情感、抒发情感,已是水到渠成。
三、结语
总之,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培养是语文教学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教师要从教学实际出发,积极寻求激发学生情感的途径和方法。这样,语文教学活动才充满生命与活力,取得好的效果。(作者单位:拉萨市第一小学)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拉萨市第一小学学生们为午餐点赞
为推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走深走实,近年来,拉萨市加大投资力度,聚焦中小学生“午餐难”问题,根据各校实际,采取新建食堂、营养餐配送等措施,有效解决了中小学生“午餐难”问题。[详细] -
拉萨经开区举办“博士 进校园 送教促成长”活动
日前,拉萨经开区管委会联合中组部团中央援藏博士团在拉萨经开小学举办“博士进校园 送教促成长”活动。 [详细] -
拉萨市委宣传部驻拉康村工作队开展庆“六一”活动
活动现场,阿朗乡中心小学五年级学生旦增亚杰和白玛吉宗在热烈的掌声中,分别走上主席台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内容进行演讲。[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