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开创西藏高校民族团结工作新局面
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正同志在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上提出 “四个创建”和“四个走在前列”的要求,是推动新时代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的行动纲领。其中,“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努力做到民族团结进步走在全国前列”,是“四个创建”“四个走在前列”的重要内容。西藏高校肩负着为祖国、为西藏培育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也是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的主阵地。按照自治区的决策部署,全区高校在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中,要结合实际在高度、广度、深度、效度上下功夫,在推进新时代民族团结工作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列、作出示范,以凝聚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的磅礴力量。
一、提升高度,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好办学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不断增强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牢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政治基础、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可以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主线。“教育因责而生,尽责而兴。”因此,全面把握“四个创建”“四个走在前列”的科学内涵,深化民族团结教育,服务国家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全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不仅是西藏高校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也是西藏高校把握办学方向、开展教学实践不可或缺的核心主题,必须把民族团结教育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来抓,提升思想认识,完善工作机制。
西藏高校作为西藏人才培养和汇聚之地,发挥高校人才优势,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必须加强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组织领导,统筹规划、全面推动,制定和完善相关工作制度,建立激励机制,形成党政团学共建、教学科研主导,全员推动、上下联动、主动作为、充满活力、运转高效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的多维体系。把加强民族团结贯穿到治藏稳藏兴藏事业全过程各方面,大力促进各民族学生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着力培养具有强烈民族团结基因的时代新人,不断推进民族团结工作迈向新台阶、到达新高度、取得新实效。
二、拓展广度,加强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打牢思想基础
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深入开展西藏地方和祖国关系史教育”“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进一步突显了系统性地开展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不仅有利于大学生从全局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行程及演变过程,认清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有机性和统一性,同时,将马克思主义“五观”理论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发展相结合,增加了授课素材,使学生更易于结合自己生活于其中的文化情境和场域去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点,拓展了民族团结教育的广度,针对性更强。
可见,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建立在历史基础之上的,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从历史认同入手。因此,马克思主义“五观”可以引领“五史”学习。有了马克思主义“五观”,我们在学习党史时,才能抓住主流和本质,自觉抵制歪曲党史的历史虚无主义的侵蚀;有了马克思主义“五观”,我们才能理性认知新中国史;有了马克思主义“五观”,学习改革开放史时,进一步增强“四个自信”;有了马克思主义“五观”,学习社会主义发展史时,才能坚定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信念,才能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中国智慧。从以上几个方面可以看出,以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为切入点,有利于正确把握民族工作中的重大关系,为增强学生的“五个认同”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三、挖掘深度,弘扬传统文化,提升工作品质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所以,西藏高校应重视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各民族文化交相辉映,中华文化历久弥新,这是今天我们强大文化自信的根源。党的十八大以来,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迸发新活力,为“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西藏各民族文化始终扎根中华文明沃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活在雪域高原的各民族,在与中原及其他民族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在促进自身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着中华文化的内涵。早已与各民族文化深深熔铸于中华文化的肌体之中,包括藏族在内的各民族早已形成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中华文化始终是西藏各民族的情感依托、心灵归宿和精神家园,也是西藏各民族文化发展的动力源泉。
民族团结教育关键在学校,学校是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的主阵地。推进文化继承创新、增进国家认同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内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民族传统文化相互促进存在内在逻辑,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继承发展民族传统文化,民族传统文化丰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内容。所以,只有培育西藏大学生高度的文化自信,才能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文化追求,进而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创造力和文化判断力,从而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传承并不断实现创新性发展。由此,西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努力挖掘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富矿”,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价值内涵,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大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从而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四、聚焦效度,创新教育载体,完善育人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各民族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共同努力奋斗。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这一重要论述,对新时代西藏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提出了要求,也为西藏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西藏高校要充分发挥教育功能,主动承担推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社会责任,积极适应民族工作发展新趋势,从教学载体、思政工作载体、文化载体、管理载体及传媒载体开展多维度、全方位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实践载体创新,并充分发挥各类载体的优势,取长补短,形成运用载体的合力,完善育人途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成果。
一是以思政课为主阵地,以民族团结教育理论教学为主渠道,让大学生获得基本的民族团结理论和知识,学习并掌握党的民族政策。二是推进各族学生生活和学习上互嵌互助,实现民族学生混合住宿、编班,促进各民族学生互帮互学互助、共居共融共进。三是通过校园文化的构建对在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灌输和教育,支持相关学生社团的发展,积极搭建乡村振兴、志愿服务、创新创业创造实践平台,引导各族师生积极投入到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去。四是突出以人为本,加强顶层设计,明确管理效能,建立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学生突发事件处理办法,不断提升应对少数民族学生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五是积极开展网络育人活动,实施“互联网+思想政治”行动计划,践行“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新理念,突出校园网络媒体的整体建设特色,推进校园融媒体中心建设,开展好网络文化节,大力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西藏高校应持续接力,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建设美丽幸福西藏共圆伟大复兴梦想”的谆谆嘱托,用实际行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西藏篇章,为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贡献青春力量。
(作者单位:西藏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拉萨:让学生吃上放心餐
为解决部分无食堂学校学生午餐供应问题,2020年8月,拉萨市城关区投资1.17亿元着手修建净土拉萨中央厨房。经过一年半时间的修建、调整、试运营。[详细] -
感悟思想伟力,赓续精神血脉,提升幸福指数
在日喀则市岗巴县,从党政机关到农村牧区,从学校课堂到工厂车间,一场场理论学习感悟思想伟力,一次次党史教育赓续精神血脉,一桩桩民生实事提升幸福指数。[详细] -
世界森林日:西藏林芝“消防橙”守护藏东“森林绿”
春冬交替、万物复苏之时,也正是森林防火的紧要时期。在世界森林日,为提高驻地民众防火意识,保护生态环境,林芝市森林消防支队持续开展森林防火宣传行动,全方位排查火灾隐患。[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