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后家长应提升教育理性 因材施教
提问
我们孩子上初二,期中测试刚过,我参加了孩子的家长会,看到孩子学习成绩的进步很小,但孩子却说自己尽力了。作为家长,我们应该怎么做?
专家观点
丰台二中校长何石明:期中测试过后,家长对孩子的成绩最为在意。一些家长因为孩子的成绩不理想而烦恼。其实,部分家长的烦恼来源不是因为孩子不努力学习,而是对孩子期望值过高。这些家长只以分数评价孩子,对孩子的理性认知不够,不能做到因材施教。
“双减”本意不是让孩子不学习,也不是让学校和家长“一刀切”地减少孩子的学习时间,而是减少长期以来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过重的学业和培训负担,提升孩子的身体素质,改善思维品质,加强综合素养,得以有特长地全面发展。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家长更要了解孩子的与众不同,“世上没有两片完全一样的树叶”,由于遗传因素、家庭背景、成长环境的不同,每一个孩子个体具有多样性。心理学家加德纳曾经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每个人身上至少存在7项智能,即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等。学生与生俱来就存在差异,这种多元性差异,会导致不同孩子的学习效果不同,自然孩子的学习有快有慢,有的喜欢课堂表现,有的安静地独立思考,有的擅长数理逻辑思维,有的喜欢文学艺术,有的身体协调性好,有的不爱运动等等差异,使学生形成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的不同。
我曾经听过一节数学课,发现老师讲立体几何的长方体,有的学生很快明白了,棱长一下子就计算出来了,而有的学生显得很困惑,怎么也想不明白,老师反复讲解,仍理解不到位,这其实不是谁聪明,也不是谁更努力,而是存在一定差异。家长理解自己的孩子的独特性,自然就不会盲目责备孩子数学课不努力了,也不会让孩子一味在数学上“加班加点”、报班补课,而是听听老师的意见,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寻找孩子学习的优势,激发兴趣,鼓励孩子不放弃。因为,对学科不产生兴趣的学生,学习对孩子来说是枯燥乏味的,难以有信心,自己不会投入时间和精力,家长使出浑身解数,学习效果也不会太好。
因此,“双减”倡导从根本上缓解当下学生负担过重,也要解决家长教育焦虑问题,家长要放下攀比心态,要了解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天使,让会跑的孩子跑,让能走的孩子走,不能挤在一起过独木桥。
家长当下可以做的还有,了解孩子习惯差异,从提高学习效率做起,保证睡眠充足,适当运动,课前就做好准备,上课精神饱满,听讲专心,思维跟上,敢于发言,课后自觉复习。
教育起始于家庭,家长应当把家长的本分做好,家长本分依然是创造温暖的家庭,营造有利于孩子自由表达、民主成长的家庭场域,以身作则地教育孩子,滋养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协同起来,学会科学育儿、有效教子。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天津市基本完成校外培训广告治理
记者18日从天津市教委获悉,经过3个多月的奋战,截至目前,天津已基本完成校外培训广告治理工作,广告乱象得到有效遏制。 [详细] -
河南多点发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11月19日,河南省教育厅发布《河南省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指导意见》,要求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硬指标”,增强校园文化建设“软实力”,推动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成体系”。[详细] -
教育部:全力确保实现2022年“平安研考”
19日,教育部会同国家教育统一考试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有关成员单位,召开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安全工作视频会议,全面动员和部署考试安全工作。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