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教育

集团化办学 促教育均衡发展

发布时间:2021-11-09 13:36:00来源: 青海日报

  通过集团化办学改革,西宁市城区学校资源得到共享、乡村学校办学质量逐步提高,大量城镇学生回流,满足了老百姓在家门口上好学的愿望,集团化办学“西宁模式”的探索对于城乡教学资源均衡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9月30日,西宁市教育系统城乡教育集团化办学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荣获第二届青海省改革创新奖先进集体。那么,西宁市是通过什么方式实现集团化办学改革的呢?历时5年的改革,取得了那些成就成效?记者专访了西宁市教育系统城乡教育集团化办学领导小组组长、西宁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常玉峰。

  记者:当时是什么原因,让西宁市走上集团化办学改革之路?

  常玉峰:2016年以前,西宁市所辖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湟源县、湟中区乡村学校受多种因素制约,乡村学校管理理念滞后、师资力量薄弱、德育资源匮乏、校园文化缺失,大量乡村学生涌入市区或县城就读,造成“城镇挤、乡村弱”教育发展不均衡现象,西宁主城区大班额及超大班额比例一度超过30%……

  针对这一现实,西宁市以问题导向倒逼改革。2016年11月,西宁市城乡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改革启动,并成立教育系统集团化办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整合城乡教育资源,将区域内的27所城区优质中小学、15所乡村中心校结对形成12个教育集团,有效探索了“管理互融、师资互派、教学互通、学生互动,党建共抓、资源共享、文化共育、质量共评”的“四互四共”集团运行模式。

  记者:那么,具体是通过什么方式实现教育集团管理互融,带动农村学校管理升级的?

  常玉峰:首先是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全面实施管理互融。改革领导小组建立集团总校上级党组织领导下的理事会制度和集团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构建集团办学关于师资建设、经费保障等“1+9”制度框架体系,开展团队式管理帮扶试点,带动乡村学校管理升级。

  同时,健全30余项乡村学校管理制度,进一步优化集团内部管理结构。根据乡村学校发展需求,在5个教育集团选派有丰富管理及教学经验的城区中小学校级领导和中层干部组成管理团队到乡村中心学校就学校制度建设、教学常规、教研管理、学生习惯养成等进行系统指导和管理帮带,城乡一体的现代学校管理体系得到探索。

  记者:当时,乡村学校与西宁市区学校的教学质量差距是比较大的,又是通过什么方式让乡村学校教学质量快速提升的?

  常玉峰:五年来,教育集团通过城乡教师结对指导、乡村新聘教师“先跟岗后任教”年训帮带等措施,城乡互派支教跟岗教师600多名,乡村教师长期和短期跟岗培训达2万多人次,集团乡村教师得到全师、全科、全覆盖且多轮次地指导帮带。集团乡村校先后有17名教师获得国家级奖项,223名教师获得省、市级各类荣誉,其中9名教师成功入选教育部教师工作司、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组织实施的“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奖励计划”。

  同时,西宁市积极筹措资金,建成82个城乡远程录播教室,与虚拟仿真实验室、数字图书馆、电子备课室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共同搭建城乡教师互动交流学习平台,实现名师同步课堂、名师教育在线、虚拟仿真实验室、数字图书馆等优质教育资源集团校全覆盖。

  并通过统一课表、统一进度、统一监测等教学管理机制建立,远程同步课堂、同步教研和同步培训等教研指导工作开展,乡村教师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发生很大改变,课堂教学明显提质。

  记者:除了通过多种渠道提升乡村学校教育质量,在价值观共育,城乡学生互动成长等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如今5年过去了,整体改革取得了那些成效?

  常玉峰:文化、德育共育是不容忽视的,集团立足乡村学校地域文化特点,挖掘学校发展固有文化元素,实施乡村“一校一品”特色文化建设工程,乡村学校文化建设更具品质、更有特色,质量共评,推进城乡学校一体化发展。同时,在学校思政教育、主题教育活动中同安排、同部署、同组织,约5万人次参加城乡互动体验和社会实践研学活动,学生眼界格局明显提升。教育集团“携手并进、快乐成长”的德育共育格局逐步形成。

  五年来,集团化办学改革不仅帮助乡村学校实现了管理效能的提档升级,更实现了县域内教育教学质量的“弯道超车”,先后有近500名在城镇就读的乡村学生回流到乡村学校就读。“西宁模式”的集团化办学改革优化了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乡村师生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办学质量大幅提升,1.64万名乡村孩子“上好学”的愿望正在逐步实现,也必将实现。

(责编: 陈濛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