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教育

昌都篇:三江欢歌迎巨变

发布时间:2021-08-20 10:14:00来源: 中国西藏新闻网

1.jpg
昌都市茶马广场夜景。

2.jpg
怒江“72拐”。

3.jpg
芒康县曲孜卡乡居民在采摘李子。

4.jpg
“西藏解放第一村”——江达县岗托村。

5.jpg
昌都阿旺羊。

6.jpg
洛宗特色产品开发公司糌粑饼干加工流水线。

7.jpg
左贡葡萄酒产业加工流水线。


冰雪然乌湖。(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1950年10月19日,西藏第一面五星红旗在昌都升起,为西藏和平解放创造了条件、铺平了道路。70年砥砺奋进,70年华丽嬗变,勤劳、智慧、友善的78万藏东各族人民守望相助、携手同心,共同创建了一个经济高质量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民族团结和睦、民众安居乐业的藏东明珠。

  横断山脉连绵巍峨,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并行奔腾,位于滇川青藏四省区交界地带的昌都,曾是茶马古道重镇,也是今日川藏、滇藏公路的必经之地。从国道317线经由四川进入西藏,第一站便是“西藏解放第一村”——江达县岗托村。

  随着川藏公路全线贯通、金沙江大桥建成,国道317线在岗托村连通了金沙江两岸,岗托村的区位优势不断凸显。2012年,在专项资金的扶持下,岗托村实现道路畅通。许多村民瞅准机会,跑物流、开民宿,风风火火地搞发展,让钱袋子越来越鼓。

  岗托村村民泽旺平措家的房子挨着金沙江,观景视野极佳,拥有开民宿的绝佳条件。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和其他村民的带动下,泽旺平措也吃上了“旅游饭”。2018年,岗托村3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摘帽。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昌都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目标,严格落实“五个一批”“六个精准”,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因致贫原因施策,把精准扶贫贯穿脱贫攻坚工作全过程。累计整合资金268亿元,实施脱贫攻坚,全市3.84万户19.46万名贫困群众实现脱贫,11县(区)全部脱贫摘帽。

  交通,改变了岗托村的面貌,也改变了藏东大地昔日出行全靠人背马驮、走骡马驿道的落后状况。70年来,国家、自治区持续加大对昌都城乡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规划实施了川藏联网工程、川藏铁路雅安至林芝段等一大批重点项目,大力推进以农牧区水、电、路、气、讯、邮政、广播电视、优化环境为主的综合整治工程,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如今,昌都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9万公里,县(区)通畅率达100%,乡镇通达率、通畅率分别达100%、96.8%,行政村(居)通达率、通畅率分别达100%、75.2%,自然村通达率达61.8%。1995年建成的昌都邦达机场先后开通了昌都至拉萨、成都、重庆、西安、兰州5条直达航线,架起了昌都连接祖国各地的空中走廊。

  1951年1月20日,昌都冬学成立,时有学生60余人。同年5月1日,在冬学基础上正式成立昌都小学(昌都市实验小学的前身),这是西藏现代教育的起点,也是中国共产党在西藏创立的第一所现代学校,从此,昌都各族群众结束了没有权利接受教育的历史。

  一直以来,昌都市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瞄准意识形态这个靶心,全面加强意识形态领域教育。深入开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新时代好少年”等主题教育,让师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增强“五个认同”。

  如今,昌都市有各级各类学校659所,已经建立了包括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中等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在内的现代民族教育体系。截至2020年底,全市在校学生达15.4万人,教职工11736人。

  以前,“看病难、看病贵”是昌都人民的一大痛点。为此,昌都市下大力气抓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这个薄弱环节,深入推进“农牧民健康促进行动”,妇幼保健工作得到全面加强,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达1499个(含村卫生室),拥有床位3031张,卫生专业技术人员3921人,并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

  70年来,藏东人民始终坚持繁荣发展昌都,抓牢发展第一要务,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连续多年保持高位增长,经济总量实现持续快速增长。2020年,昌都市生产总值完成252.9亿元,是1959年0.37亿元的684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8.3亿元,是1959年0.01亿元的1826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041元,是1959年19元的686倍……

  70年光辉历程,70载辉煌成就。展望未来,藏东儿女携手创造美好生活,书写壮丽新篇。

(责编: 陈濛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