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课
加强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使广大学生牢固树立国家安全意识,是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是全民国家安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加强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总体国家安全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2014年4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首次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习近平总书记不断提出并深入阐发了一系列关于国家安全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尤其是近期关于疫情防控的重要论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总体国家安全观。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动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把我们党关于国家安全的创新理论全面融入思政课,教育引导学生增强“四个自信”,坚持底线思维,树牢国家安全意识;就是要发扬斗争精神,坚守意识形态阵地,教育引导学生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批判各种否定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错误思潮,坚决抵制和揭穿任何挑拨中国人民同中国共产党血肉联系的阴谋诡计;就是要增强忧患意识,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教育引导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
推动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推动国家安全教育制度化常态化、确保国家安全意识“落地生根”的有效举措。国家安全意识的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加强国家安全教育必须建立健全长效机制。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这些年暴露出的很多问题显示,当代大学生群体的国家安全意识还比较薄弱,在对外交流、科研合作等方面极有可能有意无意地被某些境外机构利用。此外,近年来“港独”思想在香港青少年群体中滋生蔓延,也从另一个方面警示了强化高校国家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正因如此,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的实施意见》强调,大学生应接受国家安全系统化学习训练,增强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感和能力。这一要求对于担负国防科研任务较多的相关高校而言,更显必要性和紧迫性。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治党治国必须始终坚持的一个重大原则。我们党要巩固执政地位,要团结带领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证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因此,有必要以高校思政课和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依托,推动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长效化。
推动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有效举措。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我们必须不断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涵和外延同思政课的课程性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高度契合,利用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具有内在逻辑上的可行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内外形势、党和国家工作任务发展变化较快,思政课教学内容要跟上时代,只有不断备课、常讲常新才能取得较好教学效果。这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正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的一次生动实践,不仅深化了人们对生物安全等非传统安全的认识,增强了国家安全意识,也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大批鲜活生动深刻的“教材”,要深入挖掘其中蕴藏着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中外比较中引导学生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在辩证中讲清讲透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一系列关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基本问题,为讲好思政课注入源源不断的勃勃生气。
推动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强化课程思政、增强各类课程同思政课建设协同效应的有效举措。总体国家安全观体系完整、内涵丰富,涵盖了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网络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太空安全、深海安全、极地安全、生物安全、海外利益安全等,在学科体系上几乎涉及了高校教育的全部专业课程,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思想政治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每个高校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积淀,要根据自身特色,因“校”制宜地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构建“大思政”格局。对于理工类高校而言,各类专业课程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都应履行“一课双责”,加强政治引领和价值引导,落实“三全育人”,把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统一起来,以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为牵引,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双向贯通,把国家安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专业课程各方面全过程。要创新课堂组织方式,积极发掘课程思政增长点,结合前沿科技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国家安全元素,并纳入专业课教材讲义内容和教学大纲,作为必讲必考的重要内容,引导学生掌握互联网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基因、智能制造、新材料等新兴领域中可能涉及的价值伦理、国家安全、社会责任和法治等问题,立强国志、做奋斗者,努力成长为有担当、有梦想、有情怀的栋梁。
(作者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把时间真正还给中小学教师
日前,湖南省印发《湖南省中小学教师减负清单》的通知,要求全省各地对照清单,认真抓好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工作,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生态环境。[详细] -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怎样实现一体化
劳动教育是由小学、中学、大学劳动教育等处于不同层次的子系统有序排列而形成的有机整体,不同阶段的学校劳动教育对于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一致性与连贯性的影响。[详细] -
“三个为什么”宣传教育的权威教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更加突出读懂“三个为什么”的重要性、紧迫性。[详细] -
2020年小学教育发展论坛举办
日前,由北京圣陶教育发展与创新研究院主办,民进中央教育委员会协办,重庆市谢家湾小学承办的“2020年小学教育发展论坛”在谢家湾小学举办。[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