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教育

坚持走中国语言扶贫之路

刘朋建 陈丽湘 发布时间:2020-10-26 10:57:00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作者:刘朋建 陈丽湘(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所长、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讲师)

  新中国的语言扶贫以其覆盖范围之广、受惠国民之众、组织动员之强以及成效之显著,创造了人类历史上语言扶贫的成功典范,为世界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语言扶贫的实践路径和经验,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充分发挥中国制度优势。中国语言扶贫取得巨大成就的最大优势是制度优势,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最大优势和根本保证。党中央立足我国基本国情、语情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把语言扶贫作为一项基础性的扶贫减贫举措,制定一系列涉及语言扶贫的政策、制度、规划,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地深入推动实施。在党的扶贫思想、理论、理念的正确指引下,在党的坚强领导和强大组织动员下,我国语言扶贫形成全国一盘棋、长远目标与阶段性任务有机衔接、统筹整合配置资源、制度化长效化推进的良好格局。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开展的扫除文盲运动,到长期坚持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再到脱贫攻坚阶段实施的推普助力脱贫攻坚行动,都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彰显了中国制度优势。

  坚持服务民生根本导向。语言能力是人们必备的一项基本能力,是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提升职业技能的重要基础。我国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把服务民生、增进人民福祉作为语言扶贫的根本导向和价值追求,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大力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保障各族群众学习使用各自语言文字的自由,保障视障听障残疾人的语言权益,不断满足各族群众对优质语言教育和语言服务的需求,帮助数亿劳动力脱盲、数亿各族群众学会了普通话,在较短时期内实现了全国范围内语言交际障碍基本消除的发展目标,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有力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各族群众共享发展机遇和发展成果奠定了坚实基础。

  国家语言政策与扶贫减贫战略高度契合。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并提升学习者的能力水平是语言扶贫的基础路径。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我国的基本语言政策,其核心理念是提升各族群众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增强内生发展动力,这与国家扶贫减贫战略在政策与理念上高度契合。我国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农村、边远、民族地区,而这些地区和人群恰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的短板和重点,这与国家扶贫减贫战略在帮扶对象上高度契合。《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的“到2020年,在全国范围内基本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发展目标,与《“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提出的“到2020年,确保现行标准下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的发展目标高度契合。国家语言政策与扶贫减贫战略在政策理念、帮扶对象与发展目标上的高度契合,使中国语言扶贫与国家扶贫减贫战略实现了同心同向同力。

  语言扶贫与扶智扶志有机融合。中国语言扶贫的长期实践,不断丰富发展并生动阐释了语言扶贫的机理,即通过扶助贫困群体学习语言特别是国家通用语言、提升语言能力,从而提高其学习和掌握职业技能、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扶智),进而增强脱贫致富的信念、激发内生发展动力(扶志),使其获得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永久脱贫,这是中国语言扶贫实践的重要经验。扶贫先扶智,扶智先通语。中国语言扶贫的实践路径和成功经验,清晰展现和践行了语言扶贫与扶智扶志的有机融合,始于语言学习、解决语言能力,循序向解决知识贫困、信息贫困、精神贫困深入演进,终于有效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发展脉络,这对于世界各国的语言扶贫,对于消除绝对贫困后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阻断贫困代际传递都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完善机制,精准施策。我国坚持从实际出发,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遵循语言文字发展规律,不断健全完善我国语言扶贫的体制机制。包括落实地方政府主体责任,完善部门协作机制,建立对口帮扶机制,创新社会力量参与机制,建立督导检查和考核评价机制,广泛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宣传活动,充分发挥科研支撑作用,制定推行相关规范标准,积极开展“职业技能+普通话”培训、“小手拉大手、同讲普通话”活动等等。坚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在帮扶对象上精准聚焦“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和少年儿童、青壮年劳动力等重点人群;在帮扶措施上精准聚焦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培训师资队伍建设、学习资源建设和平台建设;在实现路径上坚持充分发挥学校的基础阵地作用,积极开展农村、民族地区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提升培训,实施“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充分利用现代科技为语言扶贫赋能,开展多种形式的推普志愿服务活动等等。我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语言扶贫也仍将面临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因此,我们要始终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中国语言扶贫的宝贵经验,巩固成果,提高质量,遵循规律,开拓创新,谱写新时代中国语言扶贫新的辉煌篇章。

(责编: 常薇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