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育是改变浪费习惯的有效方式
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制止食物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各地、各单位积极响应,陆续出台各种减少食物浪费措施,其中也包括一些严厉的措施。例如,北京市研究建立党政机关食堂反对食品浪费工作成效评估和通报制度,对存在严重浪费行为的单位进行通报,限期整改;上海将制止餐饮浪费纳入社会规范,对陋习不改者批评曝光等。这些措施在短时间内杜绝了食物浪费,起到很好的效果。
造成食物浪费的原因复杂,如何构建有针对性的措施需要我们进行深入思考。以校园盒饭供应为例,第一,饭菜数量一样,没有考虑学生年龄、饭量等造成的差异性;第二,远距离运输和长时间的密闭空间封存,食物颜色、味道均发生变化,从视觉和味觉上均大打折扣;第三,供餐企业与学生之间缺乏沟通机制,饭菜相关的信息不同及时流通,问题和需求无法及时改进。因此,亟须以问题为导向,因地制宜、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实际工作中,不少学校陆续形成了一些小妙招,例如“小份菜”“小份饭”“光盘换果盘”等,这些活动充分考虑不同群体的差异性,形式灵活多样,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光盘行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缓解浪费是一个改变饮食陋习、逐步建立文明新习惯的过程,寻找有效的方式是值得研究和思考的命题。2016年,我们牵头组织“减少食物浪费,我们在行动”校园活动,指导高中学生开展校园食物浪费调研活动,其中发生的故事让我印象尤其深刻:共有16个学生报名参与调研活动,在这之前孩子们对剩饭剩菜问题认为是很平常的事情;参与调研活动中,倾听了研究团队的科普讲座,自己也目睹了每天学校剩余饭菜的总量,亲自进行了食物浪费量的称重、访谈等工作,意识到食物浪费问题的严重性。随后他们自觉改变:两个女生合起来分一碗米饭;或者主动和食堂师傅说,可以少给一点,自己吃不完。短短几周活动的参与,他们的小改变给我们很大触动:孩子们是积极、向阳的,只是他们之前没有这方面的知识,一旦有了,他们完全可以成为文明消费行为的践行者和引领者。
经过多次校园食物浪费活动后,我们发现食育是改变食物消费习惯的有效方式。我们倡导的食育,不是简单说教,而是一个集丰富的知识、技能、观念培养于一体的完整体系,其最大特点是通过多种形式、寓教于乐的活动,使得人与食物之间建立情感联系,从而延伸至提供食物的大自然,生产食物的人,逐步建立正确的食物消费观,珍惜食物、热爱大自然,感恩提供食物的人。食育面向各年龄段和不同人群,尤其对于行为和习惯养成的儿童青少年群体,是德育、智育、美育等的延伸。开展以学校为基础的食育行动,是实现传承中华民族优秀饮食文化、满足儿童身心健康与全面发展目标的重要基础。
未来,需要建立多方主体共同参与的长效机制,避免一阵风。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第一,以政府为主导,建立多部门合作机制。减少食物浪费涉及教育部门、卫生部门、学校、学生、家庭、供餐公司、研究机构等多方主体,各主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复杂的链生关系。
第二,以食育为抓手,制定有针对性的指南和行动方案。组织不同学科、不同部门的专家形成专题研究小组,充分考虑区域差异、民族文化与年龄等特点,制定科学、规范的指南和行动方案,避免一窝蜂、无序现象出现,科学引导“食育进校园”“食育进机关”“食育进社区”等活动。
第三,以示范基地为突破口,以点带面有序推进。例如,针对习惯大盘、大分量的北方校园餐馆,率先开展针对性宣传和参与活动,形成示范基地,总结形成可以推广、复制的经验,实现以点带面。
第四,以制度建设为核心强化约束机制,推动全社会文明消费行为建立。积极推出校园餐饮新国标,以减少食物浪费响应时间为衡量标准,给予先执行者一定优惠,鼓励更多学校食堂率先行动。各地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设计、出台减少食物浪费的评价考核体系,适时制定相关法规,在食堂的评级与考核中,将控制餐厨垃圾重量、小份餐等推行情况,纳入卫生监督和考核评比范围,持续跟进监管,以制度刚性带动餐饮企业相关措施的推进。刘晓洁(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西藏自治区积极组织开展国家扶贫日宣传活动
山南市琼结县以“尽锐出战、决战决胜”为主题,通过开展消费扶贫、文艺汇演、有奖知识问答等系列活动,展示琼结县脱贫攻坚成果。[详细] -
营养健康和制止浪费一个都不能少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家之宝,理应在新的历史时期被赋予新的时代意义。作为基层学校,我们的做法就是化繁为简,比如,将校园里随处可见的垃圾桶适量“减少”。[详细] -
高校餐饮美味,推动减少浪费
中国人民大学推出的厨师冠名菜和明星大厨档口,就是激励不断提高学校食堂菜品质量的有效举措。[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