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提前打响2021年“就业战”
上海外国语大学各学院老师利用双选会与企业HR对接用人需求。上海外国语大学供图
刚刚过去的2020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季还没让人缓过神来,最近几周,迎来集中返校没多久的各大高校,又开始提前布局2021届毕业生的“就业大计”了。
“提前了解用人单位需求,打破固定思维,大胆拓展各类行业与领域。”9月底,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举办的2021届应届生就业校企交流会上,该校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曹姝婧说。这场交流会,比往年早来了半年多,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姜锋出席并给上海市外办、阿斯利康、中国工商银行等15家优秀用人单位颁发证书。曹姝婧介绍,2021年,学校会在原有的校企联动基础上,加强“走出去”力度,拓宽就业渠道。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注意到,受疫情影响的“特殊就业季”刚刚过去,2021届应届生“就业战”已经在各大高校打响。
“就业热身赛”提前到来
8月中旬开始,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研究生文柯(化名)每天都关注辅导员在年级群里发的大量秋招相关信息,“说实话,很焦虑。作为明年毕业的学生,今年的特殊情况也是让我措手不及。”此前,文柯本在寒假前就计划好2月开始实习,结果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她的计划延后了3个多月,一直到5月底她才得以向辅导员申请返沪,在上海开始实习。
文柯算是“幸运儿”。受疫情影响,他的同学、本已经在武汉一公司拿到实习offer的大学生方成(化名),回河南老家过年,因为无法返回武汉而遭遇毁约。
最近,复旦新闻学院的辅导员蔡老师每天都在年级公告群里推送秋招的最新信息,除了媒体就业信息,她也会推房地产、银行等行业的招聘信息,提醒同学们“里面有合适的岗位”。
“学校和学院能做的就是和企业对接,提供就业岗位、就业信息给学生,学校就业办专门开讲座给学生讲简历、面试经验,前段时间还转发了教育部录制的就业前景分析、岗位分析的视频课程。”蔡老师介绍,班级辅导员今年从学生们一返校就开始做“就业辅导”,“一般就是大家跟我一对一联系,从实习阶段就开始与有困惑的同学一对一电话单独聊。”
而在上海外国语大学,提前到来的就业筹备工作被校方称为“就业热身赛”。今年8月,这所学校通过自有平台举办空中双选会,有意思的是,这场“双选会”针对的人群是“2021届毕业生”。近40家用人单位的近150个职位,向上外2021届学生开放,学生简历投递量近1500份。
上外东方语学院2021届朝鲜语专业学生石雪童就通过双选会找到了一个律所的实习机会。小石的这个就业方向,让她跳出了以前的“固定思维”,“锻炼了我的综合能力,让我对求职更加有信心,感觉朝鲜语可以在不同行业发挥不同的作用!”
记者注意到,为了帮助2021届学生更好地研判就业形势、按需提升求职能力,上外还邀请各行业的校外专家为学生在线开展2021届专场求职能力提升训练营。训练营共8期,持续一个月,内容涵盖了职业规划、简历、笔试、面试等各个求职环节,在线收听达到8000人次。
求职方向出现新变化
疫情之后,并非所有行业都迎来“求职寒冬”。面对特殊环境,2021届应届生开始特别关注一些“新的发展机遇”。今年7月,人社部联合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统计局发布了9个新职业,其中“区块链工程技术人员”“ 互联网营销师”等与互联网相关的职业占了5席。
这些新职业的出现,引起了同学们的广泛关注。腾讯、字节跳动等互联网“大厂”在秋招中开放的岗位相较于去年都有大幅增加。腾讯公布的数据显示,将面向2021年应届毕业生开放5000个岗位,总招聘量预计较去年提升42%,这也是腾讯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校招。字节跳动秋招为应届生开放超过6000个工作岗位,这一数字超过了该公司往年同期招聘规模。
互联网之外,医疗行业也成为2021届毕业生眼中的一个“风口”。前程无忧联合应届生求职网发布的《2020中国优秀大学毕业生需求和求职报告》显示,生物制药相关行业招聘量扩大,且医科毕业生的求职感觉最好,觉得“求职难”的学生比例最低。
此外,许多之前对公务员和事业编制没有兴趣的大学生,也开始考虑这一职业发展方向。“我准备去考公了。主要因为经过疫情,想要更稳定一点的工作。”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研究生单林(化名)告诉记者。
也有一部分即将毕业的高校学生面对莫测的求职环境,选择了继续学业。“之前我还打算本科毕业直接工作的,但疫情之后觉得还是先读个研缓缓更好。”湖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李晓雯(化名)说。
教育机构也成为近年越来越多高校毕业生的选择。但受这次疫情影响,这些机构的工作机会呈现“不稳定性”。安雨(化名)在杭州一教育机构负责招聘事务,他向记者透露:“很多学生因为疫情找工作艰难,而教育机构门槛相对较低而来。不过留存率不高,预计他们在明年暑假前就会‘跑路’。”
年轻人已提前预判“海归竞争力”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注意到,经历了2020届这次特殊的就业季,2021届应届生们对各种情况都做好了提前预判。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班班长曹松(化名)就提前预判到了“海归竞争力”。他告诉记者,2021届毕业生人数本身就多,但还要同时考虑到受疫情影响而来的“海归潮”,“我感觉,竞争会相当激烈。”
梧桐果数据显示,2020年以来活跃求职的归国海外留学生较2019年同期增加了58.19%。目前,每7名留学生中就有5人回国,此前,有媒体将当前的海归潮评价为“一个民族史上罕见的人才回流潮”。
上海浦东青年人才群体的一大特色就是留学归国人才多。把留学归国人才用好、用到位,一直是浦东地区人力资源发展的突破口。该区积极联动上海市欧美同学会、剑桥大学上海校友会、哥伦比亚大学上海校友会等校友组织,广泛推送招募信息,已有300多个名校毕业生报名“留在浦东实习”。
毕业于英国德蒙福特大学金融专业本科的张驰斌受疫情影响未能及时回英国读研,他现在浦东川沙新镇河长办公室实习。“我在网上看到报名链接,川沙离我家近,就报名了。”张驰斌原本的计划是研究生毕业后去金融机构工作,但实习一段时间下来,他发现乡镇也能有所作为,“我以前以为乡镇、农村都是农田,现在发现有很多年轻人在村里做民宿,社区里的公共设施和服务也很健全。”
曹松告诉记者,除了一群优秀的“海归”,2021届毕业生可能还会面临来自国内不同高校、不同地域的竞争压力。以金融行业为例,尽管国有四大行、投行、券商等企业都明确了今明两年的“扩招”,但这种“扩招”门槛都较高。
“扩招是扩招了,但很多用人单位会把招聘条件圈得特别小,有机会去应聘的人不会太多。比如前段时间杭州余杭的清北专项计划,针对的就只是这两所学校的学生。还有很多单位为了帮扶当地的高校,招聘时主要招当地学生。”曹松说。
“很多面对选项困惑的同学,主要问题是‘焦虑’。实习、毕业论文、找工作都压在头上,他们感觉压力大,也比较盲目,不知道怎么选择。”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焦虑,复旦大学辅导员蔡老师的建议是:“每个人跟着自己的节奏就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西北民族大学:扎根黄土地 开辟新天地
在西北民族大学,大伙儿都知道,“桑盖”是一位来自江南水乡的古稀老人——扎根黄土地半个世纪、为藏语言文字研究作出突出贡献的华侃教授。[详细] -
果洛的孩子“飞”出高原
从凌晨在火车站见面开始,19名来自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的姑娘就成了上海浦东外事服务学校(以下简称“浦东外事”)教师王玉林日夜牵挂的孩子。[详细] -
拉萨市三小第六届“雏鹰杯”校园足球联赛开赛
秋高气爽,丽日高照。10月9日,拉萨市三小第六届“雏鹰杯”校园足球联赛在该校操场拉开序幕,全校三至六年级代表队参加比赛。[详细]
- 青岛发现6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和6例无症状感染者 5天内将对全市检测全覆盖
- 我国北方地区明显降温 北方多地启动供暖
- 专访国家电网公司董事长毛伟明:加快能源领域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更好融入和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百城千县万村调研行】兴安盟走出“文化扶贫”的致富新路
- 【超级工程闪耀“十三五”】珠江上的“三峡”——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
- 【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科技引领打造高质量发展高地
- 济南对疫情防控进行紧急部署 对青岛来济人员进行2次核酸检测1次血清抗体检测
- 12日中午前广东海域所有渔船须回港避风
- 山东部分县区发布疫情防控紧急提醒:近期不要前往青岛
- 新疆和田启动“我们的中国梦·中华文化耀和田”首都文化月演出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