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cn
home

建好菜园子 丰富“菜篮子”

——西藏不断优化本地蔬菜种植品种

发布时间: 2024-05-20 14:12:00 来源: 西藏日报

  一排排整齐的架子上,西红柿花繁茂鲜艳,科研人员正记录着它们的生长情况……“西红柿普遍受到大家喜爱,今年我们引进、试种了新品种,目前看来,新品种比市面上的西红柿口味好很多,也适宜在西藏种植,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和市民‘见面’。”自治区农科院蔬菜研究所研究员、国家大宗蔬菜体系拉萨试验站站长刘玉红介绍,今年我们引进了多个蔬果新品种,这些品种经过试种筛选后,有望在全区范围内推广,为本地蔬菜产业发展提供更加多样化的品种选择。

  “菜篮子”工程一直都是西藏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工作。近年来,全区各市地通过推进蔬菜生产基地建设,积极解决蔬菜种植、运输等问题,取得了良好成效。如今,广大群众不仅吃到了“西藏菜”,也通过“菜篮子”工程鼓起了“钱袋子”。

  “菜篮子”越来越丰富

  近年来,凭借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拉萨市曲水县南木乡江村成为远近闻名的“蔬菜村”。跟土地打了30多年交道的江村村民边巴见证了西藏蔬菜产业的飞速发展。“以前我们一般种植小白菜、土豆等,现在温室大棚建起来了,科技人员带来了圣女果、水果椒、秋葵等果蔬苗,教我们技术、帮我们销售。靠着这些‘时髦菜’,我们增加了收入。”边巴感叹道。

  从布达拉宫广场向西步行两三百米,便是拉萨药王山农贸市场,2006年,原民航局菜市场迁来此地,更名为药王山农贸市场。十多年来,这里见证着拉萨市民“菜篮子”的变化。

  走进药王山农贸市场,摊主们正忙着摆放各类新鲜蔬菜,带刺的黄瓜、红润的西红柿、鲜嫩的西葫芦……不大的摊位犹如一个个“蔬菜博览园”,其中不乏西藏本地出产的青椒、黄瓜等蔬菜瓜果。

  “阿佳,这都是本地产的,您看这黄瓜多新鲜呀,西红柿也都是自然熟,特别好吃。”摊主热情招呼着前来买菜的市民。

  市民白央告诉记者,自己年轻时,最常见的蔬菜只有土豆、萝卜、白菜“老三样”,大部分蔬菜都要从区外运输。近几年明显感觉到,本地种植的蔬菜品种越来越丰富,价格也实惠。

  栽植品种越来越多

  “民以食为天”,保障群众舌尖上的幸福,是保障民生的重要抓手。自治区农科院科研人员每天都要对新引进试种品种的生长情况进行细心观察和记录,以确保这些新品种能够在高原的土壤中茁壮成长。

  “这些品种的引进都是基于对当地老百姓喜好的深入了解和生产实际需要,以及广泛的学术交流和资料查阅。”刘玉红说,西藏今年主要引进了番茄、辣椒、西瓜、黄瓜四大类品种,并将对它们的产量、抗病性、抗逆性和抗寒性进行全面测试评价。

  近年来,自治区农科院蔬菜研究所先后从中国农科院、新疆、北京、天津、甘肃、陕西、四川等地引进辣椒、黄瓜、番茄、樱桃番茄、茄子、西瓜、甜瓜等15类、150余个蔬果新品种,开展10余项试验,从中筛选出适合西藏种植的蔬果15类、20个品种,主要有辣椒的洛椒4号、陇椒3号、华美1号、二荆条;黄瓜津研系列;番茄中研系列、东圣系列等。这些新品种增产幅度10%以上,提高了西藏的蔬菜产量、改善了品质。目前,这些品种仍有10余个在生产上承担着主栽品种的“重任”。

  同时,随着设施条件的改善和国家投入的增加,自治区农科院科研团队通过区域试验掌握了更多栽培技术,使得蔬菜供给率大幅提升。如今,西藏的蔬菜供给率已从60%提升至85%—90%,其中冬季蔬菜供给率从50%提升至70%,确保了高原群众一年四季都能吃到当地产的新鲜蔬菜。

  刘玉红介绍,随着科研工作的不断深入,未来的西藏蔬果种植种类将更加多样,高原群众的餐桌也将更加丰富。

  菜农收入越来越高

  “以前新鲜的蔬菜都是经过长途跋涉运到拉萨,夏季时,运到拉萨的蔬菜往往已腐烂变质;冬季由于天气寒冷,蔬菜大多成了冻菜。现在这些茼蒿、空心菜、油麦菜等叶类蔬菜基本上是拉萨本地产的,每天供应充足,不仅价格比过去便宜,而且还很新鲜。”气象局农贸市场商贩徐东说。

  长期以来,全区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使得群众能够享受到越来越多本地种植的新鲜蔬果。这不仅改善了西藏各族群众的饮食结构,丰富了“菜篮子”,还帮助本地农户鼓起了“钱袋子”。

  堆龙德庆区净土公司产业园区B区大棚内一派繁忙景象。“白菜已经卖完了,这两天正在摘香辣椒。”堆龙德庆区净土公司产业园区B区副总经理旦增曲扎说,我们这里有631栋大棚,预计今年能生产3000多吨蔬菜。这个季节,我们园区主要种有四季豆、菜瓜、莲白、香辣椒等。

  近年来,堆龙德庆区净土公司产业园区B区引进了排灌水系统、倒挂喷及相应的蔬菜生产设施,还引进了各类蔬菜优良品种及高效安全栽培技术,大大提高了蔬菜的品质和产量。在这里,香辣椒每茬有3000斤到5000斤的产量,菜农在筛选蔬菜瓜果时都很严格,对次品都要直接剔除,送到市场的都是经过挑选的优品。

  堆龙德庆区净土公司产业园区B区在运营和发展中,还吸纳了不少群众就业。越来越多的农牧民群众选择在家门口就业,在技术员的帮助下,大家的种植技术不断提升,收入越来越高,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责编: 陈濛濛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