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生态

因地制宜扬优势 逐绿前行谋发展

发布时间:2024-03-18 09:32:00来源: 西藏日报

  近年来,昌都市在推动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中奋楫扬帆、逐绿前行。去年,地区生产总值334.04亿元,同比增长9.7%;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5190元、17941元,分别增长6.5%和9.8%。

  今日的昌都,有政策、有空间、有环境、有项目,藏东大地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推动各项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优势互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我选择在这里投资,主要是看中这里区域位置优越、基础设施完善以及巨大的发展潜力。政府关注和支持企业的发展,给我们很大的政策优惠。”黄圣炜说。2023年,黄圣炜通过招商引资项目来到昌都市经济开发区,创办了西藏暖能高科能源技术有限公司,他对企业未来的发展信心满满。

  昌都市经济开发区于2012年4月挂牌成立,成功创建了自治区级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农业科技园区,成为蓝天圣洁产业西藏首个示范园、藏东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近年来,昌都市构建了主体完善、优势互补、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新格局,形成了昌都新区、芒康产业园区、渝昌产业园区、丁青园区、邓柯产城融合园以及俄西现代农业产业园六大独具特色的园区。

  同时,以境内国省道为纽带,布局打造了以卡若、察雅、类乌齐为核心的“1小时经济圈”,大力推进“东能源、南文旅、西粮仓”三大特色功能片区建设。

  此外,依托区域优势,构筑由高原绿色工业、清洁能源产业、文旅康养产业、特色农牧产业、商贸物流产业共同组成的现代化特色产业体系。

  昌都拥有丰富的藏医药资源,种类繁多、品质优良,可供药浴使用的温泉资源有200多处。随着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昌都市不断推动藏医药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昌都市藏医院下属的藏药厂现代化藏药生产线年产藏药70吨。

  因地制宜,打造特色农牧产业

  风禾尽起,盈车嘉穗。昌都市因地制宜谋发展,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打造特色农牧产业,一批高原特色农牧业产业带正在形成。

  昌都推广种植的青稞品种有藏青2000、藏青3000等,种植面积稳定在56万亩以上,产量稳定在16.62万吨以上。

  这里的青稞具有高蛋白、高纤维、高维生素、低脂肪、低糖等特点,不仅是群众喜爱的粮食作物,同时也是极佳的酿酒原料。

  洛隆县盛产优质青稞,有着“藏东粮仓”的美誉。洛宗特色产品开发公司是洛隆县最大的青稞加工厂。公司采用“企业+基地+农户+市场”的经营模式,为当地提供了40多个就业岗位,与1000多户种植户签订了青稞收购合同,促进群众增收。

  在平均海拔4000米的藏东草原,贡觉牧民饲养绵羊的习惯已延续千年。如今,阿旺绵羊产业做大做强,成为拉动贡觉县经济发展、促进农牧民增收的一把“金钥匙”,让群众的生活“旺”了起来。

  多贡是贡觉县阿旺乡的养殖大户,他养殖了1300余只阿旺绵羊。“政府给我们提供现代化养殖技术,村里很多人通过养殖阿旺绵羊过上了好日子。”多贡说。

  类乌齐县按照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的原则,着力发展牦牛养殖产业,全县建立了3座牦牛育肥基地。据类乌齐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泽旺扎西介绍,目前,类乌齐有牦牛养殖户7180余户,去年类乌齐县牦牛出栏量60900余头。

  一头头膘肥体壮、肉质鲜嫩的牦牛从这里走出西藏,走向全国,让类乌齐农牧民走上致富增收的幸福康庄道。

  清洁低碳,赋能绿色经济发展

  对昌都而言,“绿”不仅是翠色欲滴的草原,也是布托湖、紫曲河两岸连绵不绝的湿地绿廊,更是清洁能源开发、建设逐步提升的“含绿值”。

  昌都地处横断山脉,位于藏青川滇交界的咽喉部位,怒江、澜沧江、金沙江“三江”并流而过,水能资源理论储藏量达4000万千瓦以上,太阳能、风能蕴藏量达1000万千瓦以上,开发潜力巨大。

  2022年底,西藏首个百万千瓦级水电工程苏洼龙水电站全部机组投产发电,年均发电量约55亿千瓦时,可节约标准煤18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30万吨。

  全球在建规模最大、生态环保措施最完善的昂多光伏电站和“西电东送”大动脉之一的金上(金沙江上游)至湖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卡麦换流站也相继落地。

  党的十八大以来,昌都市立足丰富的水、风、光能源资源优势,把清洁能源作为三大主导优势产业之一,全力打造藏东国家清洁能源基地。藏东南水风光储一体化清洁能源基地建成后,昌都全市清洁能源总装机规模超10535万千瓦(含抽蓄1000万千瓦),年发电量超2300亿千瓦时,清洁电力将“点亮”藏东大地,绘就绿色发展新蓝图。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新时代的昌都,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转变发展方式,将在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大道上迈出更加铿锵的步伐。

(责编:陈濛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