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高原牧歌正嘹亮
在冬日暖阳的照映下,走进阿里地区改则县物玛乡抢古村,远远看见村委会里聚集着一群穿着盛装的群众,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一片热闹非凡的景象。原来,这里正在举行2023年度年终分红仪式。
“2023年,我们村合作社纯收入有300.9万元,其中牧业收入142.3万元,茶馆、商店经营收入50万元,砂石厂收入10万元,施工队收入50万元,务工收入113.4万元,除去相关扣除,分红共计246.7万元,再加上政策补贴等,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64万元。”抢古村党支部书记尼玛顿珠告诉记者。
看到抢古村群众如今的生活,很难想象,曾经的抢古村是改则县有名的贫困村。抢古村在2014年实行牧区改革之前,一直过着靠天放牧、逐水草而居的传统生活,年人均收入只有6000多元,86户群众里,贫困户就有21户,差不多占到全村总人口的四分之一。
为解决抢古村的贫困问题,尼玛顿珠和村“两委”班子反复思索,通过多次外出参观考察、学习借鉴,最终萌生出了实施联户放牧、开办集体经济的想法。行动是最好的落实。随后,尼玛顿珠带着十几名有想法的群众开办了集体茶馆和修车厂,收入比以前单纯放牧提高了很多,增强了大家发展产业的信心。
2015年,抢古村被确定为改则县牧区改革试点村,将原有零散的专业合作组织整合为“抢古村牧业集体经济合作社”。在政府引导、群众自愿的原则下,村民们以劳力入股、牲畜入股、资金入股、草场入股的方式参与合作社运营,实行劳动力、草场管理、畜产品购销等“六个统一”,建立起符合当地实际的牧业改革新模式。
抢古村的华丽蜕变,是改则县实施牧业强县的一个缩影。改则县是阿里地区面积最大的纯牧业县,约占阿里地区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天然草场总面积达1.04亿亩,草原可利用面积9.3万亩,载畜量69.8万绵羊单位。近年来,该县立足资源优势,以高产高效、优质安全、绿色发展为目标,以提升畜牧业全产业链竞争力为核心,积极推进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努力创建牧业强县,推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
在改则县野血牦牛选育场,一栋栋整齐的圈舍一字排开,办公楼、住宅楼、兽医室、饲草饲料库、无害化处理车间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
选育场负责人索朗多吉介绍,野血牦牛是野牦牛和家养牦牛的杂交物种,具有体型大、产肉多、环境适应性强等优势。这些年,政府先后投资1.35亿元,实施改则县优质野血牦牛繁育科技扶贫产业项目,建设了1个创新中心、2个繁育点、3个保种场。截至目前,全县野血牦牛存栏共3776头,成活率100%。
“培育野血牦牛不仅有利于推进传统畜牧业向现代化转变,更有利于加快改则县创建牧业强县的步伐。”索朗多吉说,“接下来,我们将加快实施野血牦牛冻精生产和人工授精等科研实验,切实做好改则县野血牦牛新品种培育和推广扩繁工作,不断优化调整畜群结构,把野血牦牛产业发展落实到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上,积极拓展野血牦牛产业发展新空间。”
据改则县农业农村局局长达瓦扎西介绍,2023年,改则县牲畜存栏43.7万余头(只、匹),年内牲畜出栏10.64万头(只)、牲畜出售4.2万头(只),预计补贴资金535万元、绒毛产量766吨,肉奶产量分别达到2825.13吨、3409.14吨。
“下一步,改则县将全力推动牧业强县建设各项工作,持续立足以质取胜、品牌带动、技术创新、标准引领、人才推动、法治保障,强化质量管理,做大做强高原特色农牧业品牌,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加快畜种改良、优化畜群结构,使畜牧产业焕发出勃勃生机,奋力向‘牧业强县’迈进。”达瓦扎西说。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在戈壁上筑起“绿色屏障”
冬季的藏西大地,寒风呼啸。在阿里地区噶尔县狮泉河镇八公里检查站附近,宽敞笔直的219国道两旁,记者看到一排排红柳、班公柳、青海杨……筑起了坚实的“绿色屏障”。 [详细] -
科技助推饲草产业发展
“原来不懂技术,牧草长势堪忧,经过科技人员指导,我们掌握了专业种草技术,如今种的草长得很好。”阿里地区日土县热帮乡龙门卡村党支部书记达娃云旦看着牧草种植基地丰产的优质牧草,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详细] -
努力建设雪域高原的“西部明珠”
旦巴旺久介绍说,2023年,阿里地区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完成91.51亿元、同比增长13%;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0亿元、同比增长35.6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2亿元、同比增长30.1%。[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