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生态

好山好水好生活——昌都市推动生态环境治理持续向好

发布时间:2023-11-09 09:04:00来源: 西藏日报

  肥壮的牛羊散漫地游走在辽阔的草原、干净整洁的道路纵横交错,天依旧湛蓝、湖依旧碧绿,昌都市在环境保护和治理上稳步前进。

  近年来,昌都市围绕“两江四河”、重点区域造林、生态修复、乡村“四旁”植树、全民义务植树、森林抚育等六大板块,多措并举提升林草资源质量,厚植林草发展“绿色家底”。2018年以来,高标准完成营造林147.58万亩,新增城市园林绿化64万平方米,完成新一轮退耕还林24.51万亩,开展沙化土地治理3400亩,完成退耕还草1.313万亩,全面消除“无树村”368个、无树户36122户,增加绿地面积238.8万平方米。

  此外,昌都市通过“林长+政治引领”“林长+制度创新”“林长+网格管护”模式,全面加强林草资源管护,加强林业行政执法和原生植被监管,走出了一条由“树定根、人定心”向“山更青、民更富”转变的“林长治”新路子,建立了“党政同责、属地负责、部门协同、源头治理、全域覆盖”的长效机制。目前,全市四级林长共8252人,其中,市级林长45人,县区级林长427人,乡镇级林长1242人,村居级林长6538人,通过林长的政治引领,形成高位推动林草资源保护发展新格局。

  “现在,我们生活的环境越来越好了,我们要加倍珍惜,走在路上看到垃圾,自觉地把它捡起来,这也算是为昌都环境治理出了一份力。”昌都市市民生格说。

  截至2022年年底,昌都市138个乡镇已建成生活垃圾填埋场36座、转运站29座、日处理量达547.56吨,日转运能力达210.2吨。投入资金7.11亿元,逐步形成以“乡镇生活垃圾填埋方式综合道路条件、运输距离等因素,合理选择卫生填埋或转运,原则上以50公里为半径,50公里以内以收运为主,50公里以外合理布局建设乡镇填理场”的生活垃圾处理模式。

  昌都市立足好空气、好山、好水绿色生态及风土人文优势,投资3146.94万元,建设昌都市森林康养基地,打造藏东高原独有的人文新地标。据统计,康养基地可提供就业岗位61个,营业额年均收入约160万余元,真正实现了让当地群众共享生态红利。

  同时,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各级林长科学引导群众在乡村“四旁”进行绿化植树,项目累计投资1.5亿元,建设面积达6.2万亩。选准、管好、用活14万余名各类林草管护员,每年兑现林草管护员、森林生态效益和天保管护补助共约6.8亿元,每年林草项目带动群众增收约4567万元,最大程度实现了乡村振兴与生态保护双赢。

  绿水青山是每一代人的愿望,更是我们生活的希望,昌都市将继续用实际行动走好这条“绿色通道”,让绿水青山的生态之美成为社会高质量发展最靓丽的底色。

(责编:陈濛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昌都市芒康县生态监测站开展野外科考活动

    近日,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领域研究员齐银带领团队在芒康县生态监测站进行野外科考工作。 [详细]
  • 昌都市秋收工作全面展开

    全市农业农村部门及时采取措施,按照“早准备、早安排、早动手”原则,组织群众对成熟的庄稼进行抢收抢运,确保做到成熟一块收获一块,粮食颗粒必收、粒粒归仓。 [详细]
  • 昌都市以党建引领推动林长制工作走深走实

    近年来,昌都市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探索“党建+林长制”工作模式,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及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主动将林长制工作与党建工作深度融合。[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