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生态

西藏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召开

发布时间:2023-08-24 09:52:00来源: 西藏商报

  近年来,在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和中国气象局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西藏人工影响天气工作进入发展最快、服务最广、效益最突出的阶段,服务领域由抗旱防雹减灾向服务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水安全等多领域发展,人工影响天气事业成效显著。8月23日,西藏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在拉萨召开。记者从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到2025年人工增雨(雪)作业影响面积达到60万平方公里。

  总投资9296.49万元

  全区布设人影作业点223个

  自治区气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翁海卿介绍,“十三五”以来,西藏人工影响天气基础能力建设总投资9296.49万元,完成了西藏人影作业“一体系四基地”建设。截至目前,在全区布设了人影作业点223个。其中,固定作业站点171个、移动作业站点52个,建设新型烟炉作业点7个。布设作业点实景监控系统100套,弹药物联网系统覆盖139个作业点,实现了作业点全过程监控。加快人影作业点标准化建设,目前作业点标准化率达86.85%。建设智能化、一体化人影综合业务平台,形成了区地县乡村五级作业指挥体系。

  积极开展农区防雹、抗旱增雨和生态修复型人工增雨(雪)作业。目前,西藏人影防雹保护农田面积超过330万亩,针对日喀则、拉萨等主要农区,年均开展人影作业930余次,支持保障了西藏主要粮食作物安全。每年平均开展生态修复型人工增雨(雪)作业15次以上,助力拉萨南(北)山绿化、城市空气质量改善和防沙治沙等重点生态工作,年累计增加有效降水3360多万吨,直接经济效益9700多万元。

  针对西藏山火频发的特情,及时提供人工增雨(雪)服务。2015年以来,在林芝、山南、日喀则、昌都等地成功开展森林灭火人工增雨(雪)作业30余次。

  取得预期增雨(雪)作业效果

  大型无人机人工增雨(雪)试验启动

  近30年气象监测资料显示,西藏年降水量在66.3~2093.0毫米之间,自东南向西北递减分布。水资源分布不均成为制约西藏高质量发展的明显短板,西藏人影增雨(雪)作业需求迫切、潜力巨大。此外,青藏高原第二次科学考察发现,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青藏高原冰冻圈和冰川出现明显退缩趋势,在西藏开展人影生态修复型作业势在必行。

  此前,由于特殊的高原地理和复杂的气象条件,西藏人影作业空中安全保障压力太大,西藏长期未能开展飞机作业。经过60多年的发展,我国飞机人影作业已取得长足进步,截至2022年底全国共有常态化人影作业飞机56架。经对“一江两河”流域云水资源评估,西藏大型无人机作业和地面力量同步发力后,预估“一江两河”流域的地面降水增加量达现有水平的4倍,增雨作业影响面积可增加6.65万平方公里,将更好服务保障西藏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在此背景下,自治区人民政府和中国气象局决定在西藏开展大型无人机人工增雨(雪)试验。根据高原实际,本次试验确定了以“滕盾TB-A”为主体,大中型无人机和地面烟炉协同的作业方案。作业航线和催化区域在河谷地区及廓琼岗日冰川、扎当冰川附近,利用机载和地面催化设备对典型云系进行增雨(雪)催化作业,并对云水特征和结构开展综合观测。今年7月25日,在日喀则和平机场正式启动了“西藏大型无人机人工增雨(雪)试验”,填补了西藏飞机人影作业的空白。本次试验预计将持续至9月底,截至目前已开展试验8架次,飞行42.4小时,取得了预期的增雨(雪)作业效果。

  把握高质量发展战略机遇

  加快推动人工影响天气转型发展

  2020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自治区政府迅速落实,已印发了关于推进西藏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到2025年人工增雨(雪)作业影响面积达到60万平方公里的发展目标。

  下一步,自治区气象局将牢牢把握人影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机遇。加快推动人工影响天气转型发展,出台《西藏自治区人工影响天气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推动藏北和“两江四河”流域飞机人工增雨(雪)作业能力建设,构建全季节、常态化的飞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体系,在西南地区人影工作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加快人影装备和业务体系现代化建设,推动高炮和固定火箭作业装置自动化升级改造,推进固定作业炮点标准化建设。发展智能遥控地面烟炉作业系统,试验引进地面燃气炮等新技术装备,提高复杂地形下人工增雨(雪)作业能力。建设区市县一体应用的智慧化人影业务平台,实现人影装备弹药、作业指挥等实时动态监管。

  加快完善人影工作属地管理和合作机制,切实强化政府对人影工作的领导,逐步健全地(市)级人影工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组织全区人影业务人员专业技能竞赛,推动西藏专业化人影队伍建设,培养西藏人影领域领军人才。

(责编:陈濛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