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环境持续向好 “中华水塔”坚固丰沛
水源涵养量年均增幅6%以上,草地覆盖率、产草量分别比10年前提高11%、30%以上。野生动物种群明显增多,藏羚羊由20世纪80年代的不足2万只恢复到7万多只,难得一见的雪豹、金钱豹、欧亚水獭频频亮相,兔狲、藏狐、白唇鹿、野牦牛、黑颈鹤争相出镜……近日,记者从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获悉,经过5年多的试点探索和一年多的建设实践,三江源进一步筑牢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中华水塔”更加坚固丰沛。
作为全国首批、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公园,目前,三江源国家公园已顺利完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积累经验”“为国家公园建设提供示范”的重大使命,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史上留下了重要印记。
三江源位于青海省西南部,地处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黄河、澜沧江(湄公河)的源头,海拔4700米以上,被誉为“中华水塔”,素有“高寒生物自然种质资源库”之称,是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自然禀赋、生物多样性具有全国乃至全球意义的保护价值。
据悉,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以来,青海在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二期工程投入244亿元的基础上,累计投入62亿元,实施了一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及黑土滩治理、沙漠化土地防治、退化草场改良、湿地保护、有害生物防控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同时严格管控国土空间,将三江源国家公园和未纳入国家公园的10个保护分区全部纳入生态红线。拆除黄河源水电站并恢复植被,注销了三江源所有49处矿业权,推动生态修复成效显著。国家公园管理局评估报告显示,2020年底,三江源国家公园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较2015年提高4.6个百分点,湿地植被盖度稳定在66%左右,重度和中度荒漠化土地面积分别减少0.91%和4.72%,经过近20年努力,三江源各族人民与山水相融、与生灵共处、与草木共生,向世人呈现出一幅海晏河清、碧草连天、生机勃勃的大美画卷。
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孙立军表示,三江源国家公园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实践,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消除贫困、保护生物多样性、应对气候变化协同增效,走出一条集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社会和谐、文化繁荣为一体的国家公园建设的创新之路,既为国家公园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也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青海方案。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青海玉树十年累计国土绿化面积92.82万亩
27日,记者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林草局获悉,该州十年累计国土绿化面积92.82万亩,全州森林覆盖率由2012年的3.2%提升到了目前的3.97%。 [详细] -
玛多县召开“国家公园建设”专题讲座及交流研讨会
在三江源国家公园成立一周年之际,10月17日,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召开“国家公园建设”专题讲座及交流研讨会,邀请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党委委员、副局长田俊量。[详细] -
守护好家乡的绿水青山
连日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热潮,在三江源头的青山绿水间回响,在大家的热烈讨论中,今后幸福的画卷愈加清晰。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