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生态

三江源国家公园设立一周年 “中华水塔”日益坚固丰沛

发布时间:2022-10-13 10:00:00来源: 新华网

  三江源国家公园设立一年来,探索走出一条借鉴国际经验、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三江源特点的国家公园体制创新之路,园区植被覆盖度提高、生物多样性增强、珍稀濒危物种种群数量增加,生态管护公益岗位机制不断完善,当地牧民实现了生态、生活、生产“三生”共赢的良好局面。

  青海省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青海在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上呈现“高”“大”“多”“广”的特点,“‘高’,主要体现在高站位谋划、高标准建设;‘大’,主要体现在面积比例大、影响力大;‘多’,主要体现在保护成果多、亮点多;‘广’,主要体现在参与度广、普惠面广。”

  全力推进国家公园体制建设

  作为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地处青海南部的三江源地区,素有“中华水塔、亚洲水塔”美誉,是全球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自然保护区。自然变迁、人为活动等因素,曾导致三江源草原退化、江源断流,直接损害百万牧民生存家园,严重威胁江源生态的安全屏障。

  从2005年开始,我国正式公布实施《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相继实施以“生态治理、生态补偿、草原恢复”等为重点的三江源一期和二期生态保护建设工程。2015年1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国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由此拉开中国国家公园建设序幕。

  青海省编制了相关规划,制定《三江源国家公园条例(试行)》管理办法和管理规范、技术标准,探索走出了一条借鉴国际经验、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三江源特点的国家公园体制创新之路。

  过去一年来,青海省修编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优化调整功能分区和范围,将黄河源约古宗列、长江源各拉丹冬、当曲区域完整纳入国家公园范围,重要野生动物栖息地全部划入核心保护区,实施电子矢量、实地勘界和界碑(桩)建设,现已初步完成《三江源国家公园勘界立标项目实施方案》和勘界立标底图制作,预设界碑(桩)7003个,电子矢量界(区)桩8299个。

  一系列改革探索和严格保护逐步收到良好成效。黄河源“千湖美景”重现,动植物种群数量增加,广袤草原再现青山绿水、湖泊交织辉映的美丽景象。

  以生态优先引领绿色发展

  走进三江源,雪山遍布冰川矗立、草甸绵延荒漠茫茫、蓝天白云“触手可及”,独特的高原生态环境震撼人心。藏羚羊、雪豹、白唇鹿、野牦牛等特有珍稀动物不时出现,更让国家公园充满灵动与生机。

  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设立以来,坚持以自然修复为主,加强对源头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修复,通过实施黑土滩综合整治、退化草场改良、沙化土地治理、水源涵养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使三江源头的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得到基本遏制,水资源总量明显增加,草地植被盖度和产草量分别比10年前提高了11%和30%以上。黑土滩治理区域的植被盖度由治理前不到20%增加到治理后的70%以上。

  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副局长田俊量说,为持续筑牢“中华水塔”安全屏障,青海省加快实施三江源重点生态修复工程,今年为历史之最,投资近3.2亿元,实施黑土滩治理等项目,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持续增加。

  数据显示,藏羚由最低时的不足2万只恢复到7万多只,普氏原羚从300多只恢复到近3000只,祁连山雪豹突破百只。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区生态环境状况持续好转,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日益提升,生态安全屏障进一步筑牢。

  地处青藏高原腹地,三江源发育和保持着世界上大面积的原始生态系统,其自然生态的原始性、自然文化的原真性表现得尤为强烈。三江源不仅是高原“精灵”的栖息天堂,也是众多群众的生产生活家园。千百年来生活在三江源地区的藏族群众,多以从事传统畜牧业为生。由于地域辽阔,人口平均密度每平方公里不足1人,三江源国家公园受人类活动干扰程度非常低。

  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局长王湘国介绍,园区内生活的牧民群众,既是少数民族游牧文化的传承者,也是园内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广袤的原始自然风貌与独特的游牧文化,这些正是三江源国家公园的独特和珍贵之处”。

  三江源生态环境日益向好的同时,带动当地生产发展、生活小康、生态优美。青海健全完善自然资源特许经营制度,优化特许经营项目目录,科学合理测算24个生态体验项目生态访客容量,推进生态体验和环境教育等特许经营活动有序展开,积极发展生态畜牧业,让当地牧民从草原利用者变为生态守护者,群众积极参与保护、共享建设成果,实现生态、生活、生产“三生”共赢的良好局面。

  为生态文明作出“青海贡献”

  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和完善,国家公园已成为全球自然遗产地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平台。多名受访专家表示,三江源国家公园在管理机制、监测手段、建设理念等方面,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点,为全球国家公园建设带来了新理念、提供了新借鉴。

  业内专家表示,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体系通过不断调整优化,逐步明确央地责权关系,既发挥国家公园管理机构的主体作用,又压实地方党委政府的生态保护职责,“相对于世界上主流的国家公园单一管理主体模式,中国探索出一条国家所有、地方参与、形成合力的特色模式”。

  在三江源国家公园,当地牧民群众以家在国家公园为荣。一系列探索举措,既做到了保护生态,又让公众有序参与,还实现了居民增收。 清华大学国家公园研究院院长杨锐指出,在三江源国家公园,真正实现了人与自然“合二为一”的和谐状态。

  基于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的成功探索,青海省正在加快打造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局长李晓南介绍,立足于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青海省正在推进祁连山、青海湖、昆仑山等国家公园的建设与筹备,同时积极参与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共建,全力将青海打造成为国家公园示范省。

(责编:陈濛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