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园:展现大美青海新姿颜
历史演进,总会在关键时刻为发展留下耐人寻味的篇章。一直以来,青海儿女把三江源保护作为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承担好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使命,继续推进国家公园建设,切实保护好地球第三极生态。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坚决扛起生态保护重大政治责任,可可西里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设立,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体制试点任务全面完成,青海湖国家公园正式创建,生态文明高地建设高开高走,今天的青海,努力在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上走在前头。
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
青海,是三江之源、“中华水塔”,坐拥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三江源、祁连山,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而且这里还是普氏原羚、藏羚羊、雪豹等高原特有珍稀野生动物栖息的乐园,其在全国乃至全球生态安全中十分重要。
俯瞰青海大地,这里是亚洲孕育大江大河最多、最集中的地区,长江、黄河、澜沧江及我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均发源于此。当一滴滴冰川融水汇聚成河自大地奔涌而出,当全省年均出境水量从过去的600多亿立方米增加到900多亿立方米,承载着坚定不移做好“中华水塔”守护人的担当和使命,青海儿女向全国乃至世界人民践行了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的承诺。
近年来,青海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实施“中华水塔”和地球第三极保护行动,全面加强生态资源保护和培育,通过实施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治理、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大规模国土绿化、防沙治沙等一系列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全省河流国考断面优良水质比例均在全国领先,区域生态功能不断优化,水源涵养地作用更加凸显,森林覆盖率、草原综合植被盖度持续提升,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三江源区水源涵养量年均增幅6%以上,祁连山地区河流年径流量增加27.5%。
在广袤的青海大地上,独特的生态环境造就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面积生态系统,目前全省有5000多个湖泊,4200多条河流,湿地面积510万公顷,湿地面积在全国居于前位,湿地资源占全国总量的22%,“地球之肾”正持续向好。
近年来,青海省持续加强湿地保护修复,在全国最早实施湿地管护员制度、落实湿地生态补偿机制,实施青海湖湿地保护与修复、湿地公园建设等工程,全省湿地保护率达到64.32%,高于全国平均12%。目前,建立了青海湖鸟岛、扎陵湖、鄂陵湖3处国际重要湿地,8处湿地型自然保护区,19处国家湿地公园,32处省级重要湿地。在地处三江源腹地的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这里曾经因草原上大大小小的湖泊随处可见享有“千湖之县”之美誉,而这些湖泊也在后来因生态环境持续恶化而消失,如今随着生态保护力度的持续加大,玛多草原上又再现“千湖美景”,有当地人说现在湖泊数量甚至比原来县志记载的还要多。
国家公园占自然保护地总面积的77%
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制度创新,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推动的重大改革。省委省政府把国家公园建设作为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实践,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全面推进,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青海方案”,贡献“青海智慧”,青海建设国家公园已取得阶段性成效。
2019年6月,省部共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在青海启动,全国第一,青海又承担起立示范、树标杆的任务;2020年,国家公园示范省三年行动计划启动,在“三步走”战略中,国家公园从蓝图愿景逐渐变成现实,青海也正凭国家公园之名走向世界,成为大美青海的亮丽名片。
站在重要的时空节点再去回望,一直以来青海突出国家公园建设,成为全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省份,建设国家公园示范省,成功举办第一届国家公园论坛,再到如今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设立、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体制试点任务全面完成,且目前,国家批准创建青海湖国家公园、昆仑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前期工作启动,青海因生态而兴,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已初具规模。
不仅如此,青海省还在全国率先开展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将8类109处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为79处,涵盖三江源区、青海湖流域、祁连山地区、柴达木盆地、湟水流域五大生态板块,建立了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新体系。目前,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各类自然保护地达到26.77万平方公里,新增3.41万平方公里,全省64%的湿地、30.7%的森林、85%的野生动物栖息地纳入自然保护地管理,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种群明显增加,祁连山国家公园内的雪豹达到100多只,藏羚羊从不足3万只增加到7万多只,普氏原羚从300多只增加到2800多只,青海在全国率先建立了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面积最大的国家公园在青海
当今日青海凭国家公园之名聚焦世界目光,当源源不断的清洁水源从江源大地奔涌而出,青海已然成为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生态安全地位、国土安全地位、资源能源安全地位显得更加重要。
回顾一路历程,2015年以来,青海省全力推进全国第一个的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于当时青海而言,国家公园不仅是一次生态文明领域的体制改革,也将是一次赋能全局发展的重大机遇。尽管是全新的探索,但必须要为全国建设国家公园探索路径,创造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敢为人先、大胆创新,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中,三江源经历了一次从无到有、有中创优的生态“蝶变”,理顺管理体制,创新管理机制,打破“九龙治水”和执法监管“碎片化”藩篱,理顺人与自然辩证统一关系,实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以最严格的制度保护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三江源头完整的生态系统也将得到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
立足江源、符合省情、面向全国,青海全力推进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终于探索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借鉴国际经验、彰显三江源特色的国家公园体制创新之路,形成了“一面旗帜引领、一个部门管理、一种类型整合、一套制度治理、一户一岗管护、一体系统监测、一支队伍执法、一众力量推动、一种精神支撑”“九个一”的三江源模式。2021年10月,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设园,总面积达19.07万平方公里,成为全国首批、排在首位的国家公园,也是目前中国面积最大的国家公园。随着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设立,极地江源也将迎来国家公园建设的关键期,相信这里必将成为美丽中国的亮丽名片。
尽管三江源海拔高、气候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而不可复制,但随着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实施和国家公园设立,实行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这里珍贵的自然资源、完整的生态系统被更好保护,生物多样性也持续保有,坚定不移做好“中华水塔”守护人青海实至名归。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因生态而美借生态而兴,青海正在坚定不移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上走在前列,一个更加昂扬奋进的现代化新青海正款款而来!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山清水秀家园美 绿野无垠生态佳
连绵起伏的山川葱茏青翠,浩瀚缥缈的湖水碧波荡漾,各民族群众在高原大地休戚与共、和睦相处,这里是辽阔大美的青海,是绿色发展的青海,是自信开放的青海。 [详细] -
走进国家公园 看生态文明建设
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项重要举措,青海作为国家公园创建先行先试示范省,当前已圆满完成三江源和祁连山两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任务。[详细] -
三江源国家公园面积超1000平方米的湖泊达167个 水源涵养能力显著增强
三江源国家公园内面积大于1000平方米的湖泊达到167个,其中,长江源园区120个、黄河源园区36个、澜沧江源园区11个,这些湖泊以淡水湖和微咸水湖居多。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