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山河草田的变化,探寻祁连山的绿色密码
地处我国西北的祁连山,横亘高原,巍峨雄峙,绵延千里。
作为连接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重要通道,祁连山是守护“中华水塔”、涵养河西走廊的重要生态屏障。过度开采、过度放牧曾令祁连山的生态功能亮起红灯。近年来,祁连山青海片区生态修复整治持续推进,带动生态环境日益向好,生态红利社会共享。大美祁连盛况再现,吸引国内外游客前来探秘“祁连山水好风光”。
处处水清群山碧,今日祁连满目新。
近期,《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深入祁连山南麓腹地采访,以“一座山”“一条河”“一片草”“一块田”作为生态坐标原点,探寻祁连山绿色蝶变的密码。
一座山:昔日矿井“披”绿装
祁连山是我国十二大山系之一,因其矿产资源丰富和野生动植物遍布得名“万宝山”。
祁连山煤炭资源和铜锰矿等金属储量丰富。木里矿区位于祁连山南麓腹地,平均海拔4200米,既是祁连山赋煤带的煤炭资源聚集区、青海焦煤资源富集地,也是祁连山区域水源涵养地和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0年8月,木里矿区非法开采被曝光后,立即成为社会焦点。青海省迅速停止木里矿区一切煤矿生产经营活动,并启动木里矿区以及祁连山南麓青海片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行动,提出“两月见型打基础、当年建制强保障、两年见绿出形象、三年见效成公园”。
秉承着“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治理”理念和“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人工修复为自然恢复创造条件”原则,青海系统编制木里矿区采坑、渣山一体化治理总体方案,木里矿区生态修复(种草复绿)总体方案等规划,为生态一体化修复提供技术路径支撑。
木里矿区自然条件恶劣,即便夏季前往也常遇到大雪冰雹等天气,植被恢复缓慢。近日,记者走访多个矿井看到,生态修复种下的植被越冬后已返青,矿井渣山、边坡被一片片绿草覆盖。
借无人机从高空俯瞰,层峦叠嶂间,复绿区域的披碱草、早熟禾等各类青草长势良好。一些积水较多的矿坑,依靠水系连通工程改造成人工湖,水体清澈,基本形成了与周边地貌相吻合、贴近自然的总体效果。
“以前这里挖煤时,公路边全是煤灰,河水都是脏的。”住在木里矿区的居民多旦多杰说,现在深沟里长出青草,道路两旁也干净了,“木里一定会越来越美丽”。
国家林草局西北调查规划设计院专家组2021年的评估结果显示,木里矿区各矿井出苗均匀,长势良好,全面达到设计要求,种草复绿取得阶段性成效。
近年来,祁连山南麓的4万多亩历史遗留无主矿山矿场,得到了系统修复治理,原本矿石矿渣堆积的区域,修复成为草场和田地。2021年8月,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内核实退出78宗矿业权,涉及各类煤炭、铜锰金钼等矿产,实现国家公园范围内矿业权全面退出并注销。一系列矿山矿场治理举措,让祁连山渐渐治好山体“牛皮癣”,重新披上绿装。
曾遭到非法开采的木里矿区聚乎更5号矿井,如今满目葱茏,生机盎然。填平后的土地上,长满了约20厘米高的青草。矿井北侧岩壁上,刻着一个鲜红硕大的“警”字。
2022年7月1日,新一届青海省委常委班子集体前往木里矿区,实地督导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情况并开展警示教育。青海省委主要领导在现场说,这里曾经是绿水青山,非法采煤破坏了生态,我们在这里刻上“警”字,就是要引以为戒,真正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一条河:清流徐徐泛碧波
祁连山的冰雪融水流淌而出,往北形成了维系河西走廊绿洲的黑河、疏勒河、石羊河,往南汇聚成大通河、布哈河、沙柳河,汇入黄河支流或青海湖,滋养着河西走廊和河湟谷地焕发盎然生机,带给我国最大内陆湖泊活水源泉。
发源于祁连山脉东段的大通河,是黄河重要的二级支流,因宋代在河畔修筑大通城而得名。水流湍急的大通河奔腾千年,滋润着祁连山脚下的田野,成为沿岸老百姓赖以生存的母亲河。
一段时间里,由于基建砂石用量激增,日益频繁的采砂让大通河河床被破坏。周边各个村庄大量居民的生产生活垃圾污水直接入河,导致大通河河水浑浊不堪。
问题表现在河里,根源却在岸上。2017年,大通河门源段生态修复项目被纳入祁连山青海片区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在此次试点中,水质提升和生态改善成为重要的施工、验收指标。
青海省生态环境厅厅长汤宛峰介绍,祁连山生态保护修复改变了过去各管一摊、各自为战的生态修复方式,一体化解决祁连山“山碎、林退、水减、田瘠、湖缩”等生态问题。
传统生态修复项目中,项目验收时主要看工程施工量,很多河道两岸就用石笼护岸从头修到尾。如此施工虽然达到防洪要求,但河道生态却被割裂开来。门源县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试点项目办主任贺七十三介绍,祁连山青海片区在流域生态治理中,调整过去以工程建设为主的思路,将水质流量变化、绿化面积等主要生态指标作为绩效评估重点。
大通河门源段生态修复项目从设计之初就立足于防洪灌溉、生态修复和水质提升等。最初规划修建34公里石笼护岸,经过实地勘探和科学测算,在不影响防洪前提下缩短为16公里,其余河段利用缓坡植树等方式修复。如此既节省投资,又实现生态化修复。
如今,驱车沿河而上,河段自然弯曲流淌,河心岛上绿植密布,采砂坑都已填平。走在门源县浩门镇白土沟村的大通河河堤上,看不到传统光溜溜的石笼护岸,取而代之的是石笼上覆土植绿,实现“水—堤—岸”的生态系统连通。
经过修复后的大通河重泛碧波。白土沟村村支书冶生龙说,大通河各种采砂乱象已销声匿迹,生态修复带来河道景观改善,灌溉更加便利,今年村里每亩小麦能收近700斤,比过去增加300斤左右。
如今,大通河水质从Ⅲ类稳定在Ⅱ类以上,向下游输送水量也保持平稳增长。据统计,仅祁连山青海片区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就对浩门河、白水河等流域实施223公里的干支流综合治理。破碎化河道得到整治,天然水域岸线面貌得以恢复。
大通河等河流水质变好、水量稳定,为黄河提供大量清洁活水补给。祁连山生态整体变好,也为青海湖水域提供稳定水源补充。
卫星遥感监测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9月底,青海湖水体面积超过4600平方公里,较2017年增大2.9%,达到2004年以来最大值。同时,在青海湖繁衍生息的鸟类种类超过200种。其中,水鸟种类96种,栖息水鸟数量较2017年增加69.9%,达57.1万只。
青海省政府主要领导表示,在祁连山南麓青海片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中,坚持宜山则山、宜水则水、宜草则草、宜林则林、宜荒则荒,强化问题导向,加强分类治理,以此形成整体合力,确保全面整治到位。
一片草:重构牧场生态链
夏日时节,团结峰云雾缭绕,山顶常年不化的积雪,犹如一袭白纱萦绕其间。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县苏里乡的团结峰,是祁连山脉最高峰,海拔约5800米。
山脚下,草场绿草如茵、牛羊遍野,苏里乡牧民扎拉加感慨万千。“如今黑土滩重新种上草,牛羊又能开始轮牧了。”他说。
青海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祁连山草原是历史悠久、全国闻名的优质牧场。一段时间里,祁连山南麓草场退化加剧,鼠害频发,黑土滩化、沙化问题突出。
草地退化需要系统治理。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天峻县,县域地势高峻,纬度偏北,气候寒冷。过去当地为了恢复草场,多是给牧民分发草籽和肥料,以天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但适合牧草生长的时期每年只有三个月左右,恢复速度赶不上退化速度。
在祁连山生态保护修复中,天峻县共有20万亩黑土滩和鼠害草场纳入修复范围。记者在部分草场看到,三年前补种的牧草,已经长至5厘米高,早已看不出黑土滩曾经的模样。
天峻县林业和草原局干部唐永鹏说,在传统草场修复模式中,灭鼠、种草、封育分属不同项目,需要分批分区域执行,费时又费力。2017年以来,当地首次尝试将相关项目整合在一块,同时推进。“这样效率高成本低,仅劳动力、机械设备运输成本就节省了一大块。”唐永鹏说。
鼠患治理是草场恢复的重要环节。当地牧民介绍,过去灭鼠都是投放药物,初期灭鼠效果好,但藏狐等鼠兔的天敌也随之消失,随后鼠害会愈发严重。
“招鹰架”在天峻草原上的探索使用,让当地干部群众有了生态平衡的概念。行进在绿色草原,不时能遇到立在草场中五六米高的水泥杆。杆上架的不是电线,而是一个个鸟巢或六边水泥方台。
“青藏高原上,生活着金雕、猎隼、大鵟等20多种猛禽,多以捕食鼠兔为主。”海西州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哈斯保克介绍,猛禽捕食、栖息需要广阔视野,祁连山海拔高、树木少,能供它们筑巢的地方不多,而“招鹰架”等辅助设施可以补齐草场生态链短板。
目前,天峻县已安装1200多个“招鹰架”。陕西省工程监理有限责任公司项目负责人李顺新,负责天峻县黑土滩治理项目监理。李顺新说,鸟巢供猛禽孵蛋抚幼,方台供它们进食歇息,目前80%以上的“招鹰架”都有猛禽活动或筑巢。经过测算,一只鹰的捕食领地约700多亩,能有效控制鼠兔种群规模。附近草场的鼠害得到了有效控制。
生态修复不仅有效控制了黑土滩蔓延,草场和湿地生态系统也得到明显恢复。天峻县苏里乡措岗村党支部书记罗藏旦增说,如今祁连山下恢复绿草悠悠,合理载畜、四季轮牧的生态畜牧理念也深入人心,修复后的黑土滩湿地不仅能养牛羊,还吸引了黑颈鹤、赤麻鸭成群归来。
一块田:绿色展露新希望
花秆低矮,种籽饱满,压弯的植株透露着丰收的信号……祁连山下,万亩良田正焕发勃勃生机。在海北州门源县西关村,农晟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蒋刚行走在田间,查看庄稼长势。“连续用了5年有机肥,田地肥力足,油菜很快就能收割了。”他说。
长期以来,牧区牛粪基本被牧民回收用作燃料,而羊粪颗粒小、收集难,遇到雨水冲刷容易形成农业面源污染。此外,青藏高原土壤较薄,使用化肥会导致土壤板结、降低固肥能力,但为了稳定农作物产量,又必须不断增加化肥用量。
2018年,当地采用政府采购方式,为农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免费提供有机肥。蒋刚说,现在合作社种植油菜和青稞,都采用羊板粪制成的有机肥,替代了化肥,产量稳定,种出的油菜籽和青稞都是有机农产品,一下解决了农牧区的两大难题。
走进位于门源县的海北祁连山绿色有机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记者看到,一堆堆从当地和邻近区域运来的羊板粪,经过发酵、加工、筛选、造粒、烘干后,变成一袋袋有机肥。公司副总经理张生忠说:“羊板粪其实是放错位置的宝贵有机肥资源。如今,我们一年能生产3万吨有机肥,不仅供应本地市场,还销售到省外。”
目前,祁连山南麓生态保护修复范围内,化肥“零增长”行动已全面展开。化肥施用量已降低30%,有机肥施用量增加57%,形成“羊粪生产有机肥、有机肥种出青稞、青稞秸秆养牛羊”的绿色循环体系。
祁连山南麓的生态保护修复还与人居环境改善相结合,系统推进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垃圾收集无害化处理,助力村庄发展生态旅游业、有机农牧业,提高绿色田地产出附加值。
拉洞台村坐落在青海省海北州祁连县卓尔山脚下,全村耕地总面积逾6400亩。在干净整洁的农家院落里,村民马占山忙着招呼客人,2021年他家民宿收入30多万元。他介绍说:“以前我们村没有自来水,家家户户是旱厕,生活污水直排农田和河滩。”
村里变化起源于2018年,拉洞台村村居环境改善工程当年被纳入祁连山保护修复项目试点。来自北京的专家在村里住了5个月,根据自然特点和村民需求设计村居环境改善方案。2019年完工后,各家各户的污水接入管网,统一收集至县城集中处理。
如今,站在村头望去,远处祁连山巍峨雄壮,脚下田地生机勃勃。生态改善不仅提高了土地收成,更吸引了来自上海、深圳、成都等地的游客前来观赏、打卡,品尝祁连山下的农家饭,带动了当地村民多渠道增收。
“入夏以来,各地游客接踵而至,村里的农家乐几乎都是满房状态。”村支书麻富海说,全村一共开办了55家民宿,最高峰日接待游客近2000人,村民年人均收入2021年达到1.37万元。“大家对未来幸福生活充满希望。”
绿色展露新希望,祁连山区焕生机。“守护好祁连山南麓生态安全屏障至关重要。”青海省分管副省长介绍,青海将继续扎实推进祁连山生态环境修复治理,全力保障祁连山生态安全,进一步探索祁连山区生态文明建设新模式。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修复高原高寒生态 青海木里实现“两年见绿出形象”
高天流云牧草如茵,盛夏的祁连山风光旖旎,牧民赶着羊和牦牛向木里矿区附近的草场转移……无人会将眼下的美景与两年前高高耸立的渣山与深浅不一的矿坑联系在一起。[详细] -
【“飞阅”中国】初秋祁连山风光迷人
初秋时节,甘肃省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马蹄藏族乡境内,祁连山延绵不断,林海苍翠茂密,勾勒出绚丽多姿的迷人景观。[详细] -
山清水秀家园美 绿野无垠生态佳
连绵起伏的山川葱茏青翠,浩瀚缥缈的湖水碧波荡漾,各民族群众在高原大地休戚与共、和睦相处,这里是辽阔大美的青海,是绿色发展的青海,是自信开放的青海。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