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理历史“包袱” 释放“青绿”优势
作为青海省属唯一国有大型农牧企业,青海省三江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由国有农牧场企业和商贸企业整合重组而来。2003年三江集团成立之初,拥有大量农牧资源,产业基础优势明显。然而,集团多家子公司计划经济烙印重、市场化程度不高,整合前连续多年亏损,一度让企业背上了沉重的发展包袱。
随着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力度不断加强,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三江集团传统的企业制度和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同时,核心竞争力弱、历史遗留问题难以解决等矛盾日益凸显。
抓住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契机,三江集团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优化企业布局和经济结构,聚焦主责主业,清理包袱负担,这家国家级农牧业产业化发展龙头企业逐渐走出了一条构建具有高原特色的现代农牧业产业体系的革新之路。
青海省三江集团门源种马场的工人驾驶农机在油菜田里播种(无人机照片)。记者 张宏祥 摄
比学赶超 激发干事创业热情
青海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世界四大超净区域之一,广袤的高原生长着多种独特的动植物,同时海拔高、日照时间长等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冷凉气候,为青海发展特色农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基础。
经过多年产业深耕,三江集团拥有控参股企业14家,其中农牧场6家,现代商贸加工企业8家,拥有土地总面积401万亩,基本形成了涵盖高原牛羊养殖和储备、绿色油菜籽、青稞种植、高原饲草种植和繁殖、高原特色马铃薯精深加工等全产业链业务体系。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开展以来,三江集团率先出台《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党建先行方案》,破解制约公司党的建设高质量发展的瓶颈性问题,把党的组织优势更好转化为竞争优势、发展优势,把制度优势转化为了治理效能。
如今,在三江集团下属子公司,党课走入田间地头和草原牧场成为集团党建亮点。三江集团各基层党支部创新学习教育方式,按照基层党员“工作在哪里,学习就在哪里”的理念,广泛开展“党旗在田间飘扬,党徽在一线闪耀”活动,把学习教育安排在生产一线,不让一名党员职工掉队。此外,在基层党组织学习教育中,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基层党支部学习教育“晒成绩”活动,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学习氛围。
与此同时,三江集团推动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三江集团下属的贵南草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以种植业、草业、畜牧业为主的大型农垦企业,年产青稞、油菜等农产品数万吨。贵南草业公司总经理助理、综合管理部部长秦国柱介绍,过去,贵南草业公司的生产计划调整往往只需通过管理层讨论。“近年来,公司通过完善‘三重一大’决策机制等规章制度,把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嵌入经营管理,通过制度明确党组织的决策事项,党组织前置研究重大事项。”秦国柱说,在党建引领改革过程中,公司党委有效参与决策,充分发挥管大局定方向的作用,农作物生产计划性增强,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种植品种和面积,使得产业结构日趋优良,产品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
在贵南草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经营部工作多年的张丙仓对公司生产经营的变化感触很深,他告诉记者,如今一线职工有了更多建言献策的渠道,今年,结合上级决策和企业基层干部职工建议,公司及时扩大了油菜等作物的种植面积。
针对干部队伍老龄化、技术水平普遍不高等短板,三江集团成立了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将内部培养与外部引进相结合,一方面推进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积极搭建企业内部学习提升平台,组织年轻干部在集团各平台挂职锻炼,通过竞聘上岗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通过校园引才、社会化招聘等方式加强人才引用,在全集团形成了一股干事创业、拼搏赶超的良好氛围。2021年,三江集团招聘录用专业人才46名,通过人才引进和选人用人制度改革,打破了薪酬制度僵化和部分单位“吃大锅饭”的现象,调动了一线职工的积极性。
贵南草业开发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周文书对集团在用人留人方面的变化感触很深:“这两年一线员工的收入明显改善,现在公司每年辞职的员工数量大幅下降,人才队伍稳定,企业的经营效益才能不断提高。”
三江集团湖东种羊场公司的羊群在天然牧场上觅食。资料照片
处僵治困 盘活资产2.1亿元
受历史原因影响,三江集团旗下全民所有制企业历史遗留问题较多,制约改制的瓶颈突出。国企公司制改革,为三江集团卸下历史包袱、转型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2020年启动的青海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明确提出,要在三年内全面完成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即将传统的全民所有制企业改制为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规范的公司制企业。
根据青海省国资委《关于全面完成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的工作方案》要求,至2021年9月,三江集团全面完成了对所属牧工商联合企业总公司、牧草良种繁殖场、门源种马场等6户全民所有制企业的公司制改革工作,建立起了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法人治理结构。2194名全民所有制企业职工转换身份,与改制后的企业签订劳动合同,成为现代企业职工;完成了土地作价入账工作,增加资产近71亿元。
随着公司制改革的步伐加快,国企员工安置和剥离办社会职能等问题,由于牵涉的主体和问题较多,成为攻坚期的一大棘手问题。作为一家畜牧业国企,三江集团多家企业从成立起便接管了员工的一切,牧场农田既是生产场所,也构成了员工日夜生活的社会。
作为企业管理的一种手段和联系职工的情感渠道,“办社会”增加了企业的凝聚力,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曾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然而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升,这种企业“办社会”模式历史遗留问题多,成了三江集团的负担。
三江集团牧草良种繁殖场有限责任公司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县,前身是一家农垦国有农牧场。农垦改革之前,牧草良种繁殖场运营管理着两所学校和一家医院。
“一些小区的房子里住着的早已不是企业职工,企业却还需对水、电等提供补贴;企业办的医院、学校,受制于僵化管理,服务能力低下,却让企业每年补贴支出近千万元。”牧草良种繁殖场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马忠义说,企业“办社会”的直接后果是,企业主要精力过多消耗在非主业上,无暇顾及生产经营。
对此,在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下,近年来三江集团加快解决遗留问题的步伐,对所属企业承担的社会职能进行了剥离,为企业减负。相关数据显示,近三年来,三江集团累计妥善安置6169户“三供一业”人员、4663名退休人员;6所医疗机构和6所学校实现社会化转型。
青海省国资委企业改革处处长田勇说,完成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全民所有制企业面临的突出问题,改制后的公司转换体制机制,与市场经济充分融合,才能使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得到明显提高。
2020年,为摆脱经营困境,三江集团采取清理处置、重组合并和兼并划转等多种方式,将12户二三级子企业列入“两非两资”(非优势产业、非主营业务和低效资产、无效资产)清理范围;针对4户“僵尸企业”实际情况,制定了“一企一策”的处置方案,完成了4户“僵尸企业”的处置工作,盘活资产2.1亿元。
“随着‘两非’‘两资’清理,‘处僵治困’工作进入扫尾阶段,集团公司初步形成高质量投入产出关系,使企业得以聚力于种植和养殖主业,进而释放原本的资源优势、产业优势,企业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三江集团董事长马荣华说,这为三江集团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延伸农牧产业链条,构建现代化农牧业“种养加”产业化的战略布局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全面分离“三供一业”,到启动移交市政、社区、消防等公共管理职能;从教育、医疗机构移交地方,到探索离退休职工的社会化管理……阻碍企业发展的“拦路虎”“硬骨头”被逐一扫除,重塑产业结构、参与市场竞争的空间得以大大拓展。
做强草种 厚植绿色循环底色
推进公司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与经营机制、激励机制改革等措施配套推进,推进国企的公司制改革,更意味着市场化身份的转变,意味其真正成为市场上的微观市场主体。卸下“包袱”的三江集团立足自身农牧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逐步开启了探索引领青海农牧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2016年成立的青海迅达冷链物流股份有限公司,起初以单纯的冷藏运输为主,由于冷链资源缺乏整合,经常面临“吃不饱”困境。近年来,通过国有资产整合,这个企业和三江集团优势互补,合作打造集商贸和物流于一体的绿色有机食品输出平台,实现“双赢”。
“在近年来的国企改革中,推动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培育和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青海国有资本布局调整的着力点。”田勇说,通过优化国资布局、完善公司治理、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成立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等改革措施,是推动国资国企质量变革,实现经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转变的必要途径。可以说,三江集团做了有益的探索。
记者注意到,2016年至2021年,三江集团营业收入从5.43亿元快速上升至20.43亿元,资产总额从15.8亿元上升至100.75亿元。
实际上,三江集团的绿色发展之路,远不止此。
作为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源头,为保护和修复三江源生态环境,近年来青海省持续推进生态治理工程及人工饲草地建设,催生出了一个高寒耐旱、耐碱草种研发和草种产业市场。三江集团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李向阳介绍,目前,三江集团建成30余万亩牧草良种繁育基地,年产适应青藏高原寒冷干旱气候环境的草种近1万吨,占青海全省总产量的90%以上,不仅保障了全省草地生态建设草种需求,还成为西藏、甘肃等周边数个省区生态建设用种的供种基地。
“我国是一个草业大国,商品草种每年的需求量为15万吨左右,但同时也是草业弱国,大量草种依赖进口。”李向阳说,做强草种产业,服务青海生态治理工程,正在为三江集团绿色转型提供持续的动力。
《青海省国有资本“十四五”发展规划(2021-2025)》提出,坚持生态优先,立足资源优势,推动省属国有资本向生态农牧产业集中,构建现代特色农牧产业体系,青海将着力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据此,三江集团确定,今后一段时期将不断优化高寒牧草、青稞、油菜等特色产品的育种能力,建立健全高原特色农牧业产业链,形成草畜联动一体化、种养加工一体化等绿色循环模式,将企业打造成为青海绿色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的“火车头”。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黄河源头18年再没有发生断流现象
3月22日至28日是第三十五届“中国水周”,主题为“推进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 复苏河湖生态环境”。记者走访黄河源头了解到,自2005年至今,黄河源头连续18年再没有发生过断流现象。[详细] -
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保护巡回检察室成立 为国家公园提供司法保障
28日,记者从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获悉,日前,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人民检察院驻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保护巡回检察室在祁连山国家公园国家长期科研基地揭牌成立。[详细] -
把绿色心愿镌刻在雪域高原
为了这个看似简单的梦想,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林业和草原综合服务中心主任扎巴江才已经努力了12年。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