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生态

西藏日喀则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

发布时间:2022-03-29 08:52:00来源: 中国西藏网

  中国西藏网讯 保护好西藏生态环境,利在千秋、泽被天下。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始终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坚持保护优先、建设并重,树牢“两山”理念,大力实施“奋力建设美丽日喀则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重大生态工程,下大力气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着力提升绿水青山颜值、做大金山银山价值,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迈上新台阶、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


图为位于日喀则的吉隆沟

  地处“江河源”“生态源”,日喀则肩负着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重大任务,必须以良好的生态换取发展空间、支撑高质量发展,在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图为雪后日喀则风光

  2017年2月,日喀则召开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大会,出台了《关于深入实施生态珠峰战略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构建“四极四线两带两区”的复合型、立体化、网络化多维生态空间体系,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提供了“路线图”“施工图”。


图为日喀则境内的佩枯错

  与此同时,日喀则加强行政执法机关的部门联动,对存在突出问题的企业实行挂牌督办、严肃查处、公开曝光,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犯罪行为。坚持“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完善河湖长制、林草长制以及环境准入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评价考核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全面推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制定出台《日喀则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日喀则市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制度16项,形成环环相扣、协同联动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图为雪后的日喀则市区

  近年来,日喀则新建污水处理厂17座,新建餐厨垃圾处理中心及26座垃圾填埋场、47座垃圾转运站,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回收利用率达到35.44%。新建医疗废弃物处置中心,医疗废物处置率达到100%。实施市区水环境综合整治建设工程,完成地下管线普查760公里,新建截污设施5座,截流夏布热沟、卡隆沟、日曲沟、尼色热沟。新建辐射自动监测站1座、大气自动监测站2座、气象监测站200座、重点企业自动监管平台1个,进一步完善了生态监测体系。

  实施新机动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标准,建成并运行污染防治项目在线监控平台,排查整治“散乱污”不规范企业200余家,淘汰燃煤锅炉168台,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9.7%;突出水源地保护和农村污水、入河排污口治理,完成9个城镇集中式备用水源地、58个乡镇及以下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分和全市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定,集中排查整治排污口13个,主要河流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水体比例保持在100%,城镇集中式饮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完成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和重点企业污染源详查,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100%,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6.39%,农药化肥使用量连续7年保持“零增长”,土壤环境质量持续保持稳定。

  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划定“三线一单”优先保护单元面积约15.35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市国土面积的84.96%,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5.26万平方公里,坚决守住生态保护红线,保障生态安全稳定向好。深入实施退牧还草、退耕还林,新增天然草原围栏1035万亩。加强自然保护地建设,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区面积达到3.8万平方公里。形成《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雪豹种群和栖息地研究》等专题报告10份,珠峰保护区陆生野生脊椎动物达到30目93科491种,高等植物2550种,雪豹约192—267只。定日县绒辖沟珍稀濒危植物密叶红豆杉种群分布区域面积达7500余亩,个体数量达3000株以上。黑颈鹤保护区黑颈鹤数量达到8476只,比保护区建立初期增长3476只以上。扎实开展国土绿化行动,累计实施各类营造林280多万亩,“无树户”消除任务全部完成,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1.82%。积极打造生态公园,人民公园、贡觉林卡、“龙园”“吉林公园”“沪园”“鲁园”“青岛公园”7个城区带状公园相继建成开放,城区绿地面积达到254.4万平方米。完成171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遥感点位核查,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违法违规问题行政处罚7起,关停取缔企业(项目)17个,实现自然保护区内焦点问题数量、面积“双降低”。

  与此同时,日喀则立足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持续发展绿色产业,不断优化能源结构,促进生态优势逐步转化成竞争优势和经济红利。统筹生态保护与农牧业发展,实施农牧区产业革命,促进珠峰有机种养加业绿色发展。生态资源为旅游业赋能,着力打造“一峰两寺三城三线五沟”等精品旅游。积极推进清洁能源发展,加大水、光、风等可再生能源开发力度。严把项目建设产业政策关、资源消耗关、生态环境关,“三高”企业实现零引进、零审批。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广泛推广新能源公共车辆,着力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单位,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进一步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西藏网 记者/王佳豪)

(责编: 陈濛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