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怀高原千顷田
“如果这些选育成功,实现大面积推广种植,那么人们对胡萝卜的认知就得改变一下喽!不仅可以提高营养价值,还能满足不同的消费需求,做菜、生食、腌制,选择也不再是单一的了……”兴奋地说这话的人叫孔小平,西宁市蔬菜技术服务中心主任、研究员,四十出头的年纪看上去比同龄人苍老许多。
距离西宁胡萝卜种植期还有近两个月的时间,孔小平和同事已经在实验室开始了种子质量检测等种植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在西宁市蔬菜技术服务中心的窖藏室里,记者见到了孔小平的“宝贝”——玫红色、深紫色、浅黄色等各形各色的胡萝卜。说起这些“宝贝”,她如数家珍:“橘色小型的是这几年选育出的水果型‘宁红’系列品种,已经在安徽、郑州和青海等地推广种植,产品作为特色水果在各大超市销售,红色的是抗抽薹‘焰红’系列品种,这现在已经是咱们青海主栽的特色品种,还有些紫色、黄色、白色的正在选育过程中,其中营养功能型紫色系列品种准备在今年进行品种登记和示范种植。”
大学本科孔小平学习的是园艺专业,攻读硕士、博士阶段都选择的是蔬菜学。为什么会痴迷这个冷门专业呢?她回答:“我出生在农村,是农民的孩子,从小最有兴趣的事就是‘泡’在菜园子琢磨摘瓜点豆……长期熏陶下对生命现象产生了无限的好奇心,也对农业产生了浓厚的情感。”
2007年,孔小平放弃原本在西安的工作,作为西宁市首次引进的高层次紧缺人才,满怀理想和热情来到青藏高原,进入西宁市蔬菜研究所(2019年改名西宁市蔬菜技术服务中心)工作,从此开启了她的“蔬菜科研之旅”。
“十几年前,孔小平在第一天来单位报到的路上,就迫不及待地提出了她大胆的工作设想和思路。到达目的地后,顾不上喘口气,把行李往地上一扔,就跑到试验基地熟悉环境去了……”西宁市蔬菜研究所原所长苗增建清晰地记得这位朴实的姑娘第一天到蔬菜研究所时的场景。
孔小平一头扎进蔬菜生产基地,调查研究当时西宁蔬菜产业发展状况,使自己的工作设想与生产实际情况不断吻合。当时,西宁市自主产权的蔬菜品种很少,她认为弥补这种短缺,是农科人必须担负的责任。
漫长的育种周期,注定了每一个新品种背后,是农科人为之付出的大量时间和精力,是科研人员“黎明踏露水出发,夜晚照月亮归家”的工作。因长年累月的风吹日晒,在孔小平身上看不到二三十岁该有的青春靓丽。
胡萝卜是西宁生产面积较大的蔬菜之一,但种植的品种产量低、商品性差。为此,孔小平结合自己专业特长,从2007年开始,她走遍国内所有胡萝卜生产区和市场,搜集了海内外大部分胡萝卜品种资源,经过多年的纯化、鉴选和测交、配组,结合生物工程技术创制出1000多份宝贵的育种资源。
每年春播时节,她都要带领着自己的团队在田间地头翻地、播种、浇水……进行上千份资源种植和试验布置。杂交授粉,是一项非常精细的工作,去雄、套袋等操作稍有不当就会导致授粉失败,工作时必须全神贯注。而这种工作需要在每年六七月份进行,加上田间的湿气,一天下来就像放到蒸笼里蒸了七八个小时,并需要持续一个多月。孔小平却说:“菜品如人品,如果农科人怕冷怕热,我们育出的品种哪能经得起严寒酷暑的考验?”
2018年,她选育出了第一个高产、高抗的国内主栽类型杂交胡萝卜新品种“宁红1号”,随后选育出水果型杂交品种“宁红2号”和地方特色主栽品种“焰红1号”“焰红2号”等品种,其中杂交类型品种产量高,抗抽薹性强,使胡萝卜早上市,实现高效益。如今,新品种在我省胡萝卜种植的覆盖率已达80%以上。
“以前我们每公顷地也就产个33000公斤左右胡萝卜,自从蔬菜技术服务中心来帮扶,每年每公顷地产量高达38000公斤,最重要的是新品种可以提前10天左右种植,上市早就能卖个好价钱,一公顷地收的胡萝卜就能比以往多卖两万多元嘞!我的十几公顷地,一年就增收了二十多万元。不得了啊!不得不佩服这些有知识的科技人。”西宁市湟源县星泉村村民郭祥说着竖起大拇指。
截至目前,她主持完成国家、省市级科研项目26项,取得省级以上科技成果20多项,获得国家、省市级科学技术奖7项,发明专利10多项,编写专业书籍5部,制定并颁布的地方技术标准15项,先后被评为青海省农牧科技领域人才“小高地”领军人,青海省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学科带头人,青海省优秀专业技术人才。
孔小平说自己是幸运的,赶上了好时代,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但了解她的人都知道这份幸运的背后,是她的不懈努力和付出。
近15年来,她和她的同事们扎根田野,埋头实验室,进行蔬菜新品种的培育,新技术的研发和“三农”服务,用汗水和智慧,构筑起西宁蔬菜产业的绿色屏障。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祁连山南麓青海片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顺利推进
祁连山南麓青海片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进展顺利,基本完成了798个“问题图斑”分类整治,对片区内176宗矿业权进行了分类处置,开展了全省砂石资源整合优化,砂石料场从238家已减到177家。[详细] -
55人成为青海自然保护地自然教育专家
经过近两年的筹备,由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青海省环境教育协会从省内科研院所、高校、公益机构和从事自然教育的企业中,甄选出55名(其中,省外16名)组成专家委员会。[详细] -
巍峨雪山下的“荒漠精灵”
近日,200余只鹅喉羚集聚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呼德格劳牧场苜蓿草种植基地内,或悠闲吃草,或漫步在广阔的牧野中。[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