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新型自然保护地体系基本成型
建立国家公园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近年来,青海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着力打造国家公园示范省新高地,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快建立,青海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上走在前头。
到目前,全省109处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到79处,保护地总面积增加3.41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比例提升至38.42%,其中国家公园占保护地总面积52.2%,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新型自然保护地体系基本成型。积极谋划推动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建设,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设立,祁连山国家公园试点工作全面完成,青海湖国家公园“两报告一方案”等前期申报材料已上报国家林草局,昆仑山国家公园科考工作已全面启动。坎布拉国家地质公园列入世界地质公园候选名单,同德石藏丹霞国家地质公园正式获批。
在此过程中,青海省不断完善制度标准体系,在全国率先编制完成《青海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建设总体规划》和《青海省自然保护地发展规划》,制定出台了自然保护地管理体制建构方案等18项制度办法和自然保护地建设规范等4项技术标准,形成了规范统一的自然保护地制度标准体系。积极探索自然保护地立法,起草完成《青海省自然保护地条例(草案)》,为自然保护地建设提供制度支撑。且持续推动共建共管共享协调发展,全省共设置草原、森林、湿地生态保护公益岗位14.51万个,三江源国家公园实现“一户一岗”,1.72万牧民人均年收入2.16万元。制定发布了自然保护地自然教育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和工作大纲,设立生态学校13所,形成特色鲜明的自然教育课程9套,自然教育读本5册。并深入开展自然教育科普实践活动,委托国内科研团队实施科研调查项目27个,开展18项重大课题研究,建成4个国家级生态定位观测研究站、2个国家级长期科研基地、2个国家创新联盟,为自然保护地提供科技支撑和技术服务。
全省生态保护治理成效显著。截至目前,森林覆盖率达到了7.5%,森林蓄积量增加到了4993万立方米,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了57.8%,湿地保护率达到了64.3%,全省地表水出境水量超900亿立方米,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不断提升,“中华水塔”更加坚固丰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青海省两县荣获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
1月29日,记者从青海省农业农村厅获悉,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近日通报表扬2021年度98个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青海省共和县、门源回族自治县入选。 [详细] -
青海尖扎:独臂护林员高原深山“守绿”13年
冬季天气干燥,是护林防火的关键期,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洛哇林场那卡管护站,生态管护员桑杰加也比往常更加忙碌。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