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决筑牢祁连山南麓生态安全屏障
锦绣祁连。脱兴福 摄
祁连山,造就和孕育了冰川、河流与绿洲,发源于此的黑河、石羊河、疏勒河养育着河西走廊,是青海省“五大生态板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青海打造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中发挥着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
站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全省上下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强调的“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切实保护好地球第三极生态”的殷切嘱托,衡量生态地位、着眼国内国际、深化省情定位,始终心怀“国之大者”,坚决筑牢祁连山南麓生态安全屏障。
构建祁连山
生态保护新格局
2017年,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启动,青海省成为试点省份之一,必须坚决扛起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政治责任,扎扎实实守护好祁连山生态环境。
如今祁连山(青海片区)国家公园体制试点顺利通过评估验收,步入设园的关键阶段。得益于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扎实推进,珍贵的动植物资源被更好地保护,广大群众生产生活方式得以改善,传统的粗放式农牧业向着高效集约转型,生态教育效益凸显引导更多人加入生态环保行列。
几年来,青海省坚持以“生态保护、生态科研、生态文化”三大高地建设为统领,稳步推进国家公园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到目前已建成40个具有集自然资源管理、执法巡护、科研调查、宣传展示、社区共管等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标准化管护站,建立2个生态系统定位监测站,并统筹实施了大数据中心、野生动物繁育救护中心、展陈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能力不断夯实。
因地制宜探索建立“村两委+”社区参与共建共管共享机制,从理念提出到目前工作的持续深入推进,已充分调动起社区群众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让他们成为守护祁连山的重要保护力量,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参与、保护祁连山生态环境,共同推动国家公园建设。
率先完成1749块界碑、界桩及标识牌设置工作,持续深入开展省州县三级森林公安巡护执法专项行动,青甘两省交界区域联防管控机制得到进一步加强和提升,综合执法机制建立健全。
如今的祁连山国家公园内,逐步形成了设立一套机构、建立综合执法和“村两委”两项机制,着力构建规划体系、科研监测体系、社会参与体系、保护管理体系、自然教育体系、基础保障体系、信息化管控体系、志愿服务体系、宣教培训体系九大支撑体系的工作格局。这里曾监测到五只雪豹、六只兔狲、五只荒漠猫同框画面。
系统治理整体保护
守护祁连山
如今的祁连山,冰川、雪山、河流、林海等生态景观使其成为植被资源富集的地区;雪豹、荒漠猫、兔狲、豺等物种频频出现使这里成为珍稀野生动物栖息繁衍的乐园;冠以生态之名的畜牧业、旅游等产业着力调结构,产业链条纵深推进……山上山下,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共赢发展。
这一切,印证了青海践行“两山”理念的坚定决心,是省委省政府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扎实推进祁连山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有力作为。
在青海省启动实施祁连山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项目,作为全国先期启动的五个试点之一,以实现“三个全覆盖、五个生态修复示范点”为目标,加快构建覆盖祁连山区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扎实推进生态红线、生态监测评估等重点任务。截至去年,49项重点工程已全部启动实施,完成验收20多项。
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系统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项目,涉及县城周边农村生活环境整治、水源地保护、矿山生态修复、地质灾害、生态农牧业循环旅游观光,坚决扛起了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政治责任。
在此过程中,青海省从构建生态格局、提升水源涵养功能、提高生物多样性和物种丰富度、强化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等方面进一步强化了生态监管能力,实施了三河源生态综合治理、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生态保护红线勘界定标、生态环境状况本底监测与调查评估以及生态制度创新等项目,建立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生态保护修复新机制,积极探索祁连山区生态文明建设新模式,形成了“青海经验”。
可以说,推进祁连山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项目,已经实现了从项目到效益的转化,祁连山区的山水万物、草木生灵得到系统治理、严格保护,且通过对山水林田湖草等不同自然单元的修复治理保护,生态环境得以更好保护,生态环保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发挥并不断扩大生态环保效应,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源于优美生态环境的幸福感获得感满满。
扎实推进祁连山
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祁连山历来在人们的印象中都是一个美丽的地方,远处的雪山冷峻阳刚,山间河流汹涌澎湃,山上云杉翠绿挺拔,山下草原一望无垠,这就是人们对祁连山的第一印象。从眼前之景再去深看祁连山,祁连山不仅是“中国西部”的生态安全屏障,更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位于青海省南部的三江源有着同等重要的作用。筑牢祁连山南麓生态屏障是当务之急,也是未来发展之需。
一直以来,青海省系统实施祁连山生态保护综合治理工程,重点实施林地、草地、湿地保护和建设、水土保持、冰川环境保护、生态保护支撑和科技支撑等治理工程,开展林地、草地、湿地保护和建设,冰川环境、水土保持、生态保护支撑等工程,使祁连山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水源涵养功能逐步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提高。
2020年,青海省实施《木里矿区以及祁连山南麓青海片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行动方案》,以两月见型打基础、当年建制强保障、两年见绿出形象、三年见效成公园为目标推进各项工作。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期间省委省政府领导多次深入祁连山南麓青海片区开展精准调研,多次组织召开协调会,聚焦目标再细化,落实工作再部署。省相关地区和部门肩负起政治责任、主体责任,通过一系列举措推动工作落细落实,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正有条不紊、深入推进。
海东市科学制定整治措施,一矿一企定方案,一斑一点抓落实,目前整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明显成效,绿色转型发展迈出坚实步伐;祁连县聚焦生态环境重点领域、关键问题和薄弱环节,攻难点、治痛点、除盲点,扎实推进生态环境深度整治工作……
“守护好祁连山南麓生态安全屏障至关重要”,全省形成共识,必须不遗余力、以实际行动展现担当作为,全力以赴,使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时评:新时代的塞罕坝,描绘新时代绿色传奇
8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月亮山,察看林场自然风貌,听取河北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和林场管护情况介绍。[详细] -
云南壮乡三代护林员传承生态保护精神
清晨,90后护林员陆廷春穿上森林防火服,带上背式吹风机灭火器、灭火扫把等工具,开始一天的巡山工作。“这一趟步行来回至少七八个小时。”陆廷春说。[详细] -
“极度濒危”物种巧家五针松种群规模大幅增加
据云南药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消息,通过多年努力,仅存于云南省巧家县的极小种群物种巧家五针松种群规模得到大幅增加,灭绝风险大大降低。[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