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珍稀濒危动物种群数量稳中有增
图为2月在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哈尔盖地区拍摄的普氏原羚。摄影:海东
玉树隆宝湿地的黑颈鹤。
3月3日是世界野生动植物日,今年我国的主题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过去一年,青海省依法加强野生动物栖息地建设,有效保护各类保护地内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的完整性、原真性,野生动植物保护成效明显,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种群数量稳中有增。
组织编写濒危旗舰物种保护规划,完成《青海雪豹保护规划》《青海省普氏原羚保护规划》,确立了今后10年雪豹、普氏原羚两个物种的保护目标和任务。根据规划,未来10年青海省雪豹、普氏原羚保护将从开展物种调查监测、实施栖息地保护工程、遗传多样性保护、人工救护繁育工程、科研规划工程、宣教工程、社区共管规划等方面系统强化保护力度,规划期内力争实现优先保护区域栖息地得到重点保护、种群数量得到再恢复再提升、建立和构成较为完善的监测体系、人工繁育研究基地建设和关键技术取得历史性突破和进展。
完善省、州(市)、县三级陆生野生动物保护监管体系,建立防范、打击涉及陆生野生动物违法犯罪活动部门协调机制,建立陆生野生动物及其制品司法鉴定体制,组织开展防范和打击各类违法专项行动。值得一提的是,积极推进“人兽冲突”问题解决,先后3次组织专家开展“人熊冲突”调研,争取110万元人熊冲突防范试点项目,有效推进致害赔偿保险试点。
结合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加快推进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对陆生野生动物栖息地实行最严格的保护和管理。对珍稀濒危陆生野生动物实施抢救性保护工程,强化救护中心建设,研究制定陆生野生动物、遗传资源保护规划,推动率先建立青藏高原野生动物资源国家基因库,对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及遗传资源实行重点保护。
随着青海省各生态系统类型变化趋于稳定,水域和湿地面积逐年增加,湿地生态环境转好,森林面积减少趋势得到遏制,草地植被覆盖率有所增加,代表性野生动物种群增加,提供给野生动物的食物和活动空间得到有效改善。野生动物数量的逐步恢复和增加,为维持青海省生态系统的恢复发挥了关键作用。
截至目前,青海省珍稀濒危动物群稳中有增,其中,藏羚羊增长到7万多只,普氏原羚增长到3000多只,雪豹踪迹频繁出现,全省2市6州境内均发现雪豹活动踪迹。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青海湖流域首次本底调查完成 历时5个月调查范围涵盖29661平方公里
青海湖流域首次自然资源及社会经济本底调查工作任务全面完成,此次调查工作的结果,将为合理划定并建立青海湖国家公园提供理论依据,并为开展青海湖流域综合监测奠定基础。[详细] -
青海湖流域首次本底调查完成
青海湖流域从海拔5291米的岗格尔肖合力山到海拔3195米的青海湖依次分布着荒漠生态系统、草甸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森林灌丛生态系统、高原河流及湖泊湿地生态系统。[详细] -
青海:以四大分区做“水文章”守护“中华水塔”
青海生态地位重要,南部是长江、黄河、澜沧江发源地三江源,北部横亘青、甘两省“生命之源”祁连山,东北部是中国内陆最大咸水湖青海湖,西部是中国“聚宝盆”柴达木盆地。[详细] -
平安森林覆盖率达32.6%
去年以来,海东市平安区紧紧围绕“五绿”建设,积极推进湟水规模化林场、“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天然林资源保护、南北山绿化等国家林业重点工程,全区森林覆盖率提高到了32.6%。[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