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宝“藏”|西藏持续推进生态安全屏障建设 保护蓝天白云
雪山在太阳的照射下,“日照金山”;碧湖如镜,映照着雪山巍巍倒影;蓝天白云间,黑颈鹤翩翩起舞;广阔的草原上,藏羚羊、藏野驴自由飞奔……这些在西藏随处可见的壮美自然景象,得益于政府多年来的保育努力。目前,西藏禁止和限制开发区域占全区国土面积的八成。
海报拍摄:普布扎西、詹彦、张汝锋 海报制作:张宸、旦增努布
来自西藏自治区的统计数据显示,西藏2020年累计投入121.5亿元推进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保护好冰天雪地、绿水青山。
作为青藏高原的主体,西藏自治区是中国以及南亚、东南亚地区的“江河源”,亚洲乃至北半球气候变化的“感应器”,珍稀野生动物的天然栖息地和高原物种基因库,对全球气候具有重要影响。
落日余晖洒在珠峰峰顶(5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 孙非 摄
“西藏是生态环境脆弱敏感的地区,一旦破坏,修复难度较大。”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姚檀栋说,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就是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最大贡献。
2000年4月设立的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高原荒漠生态系统的代表地区,这里不仅有星罗棋布的湖泊、空旷无边的草场以及皑皑的雪山和冰川,还有众多濒危野生动植物。
黑颈鹤在拉萨市林周县黑颈鹤自然保护区上空飞翔(2019年1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汝锋 摄
“这几年保护区有了设备齐全的管护站,下一步将加大保护执法力度,强化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在西藏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守护藏羚羊的扎西索朗说,为了这个雪域野生动物的“乐园”,他愿意坚守下去。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西藏广大干部群众的共识。
这是2019年5月24日拍摄的羊卓雍错美景。新华社记者 普布扎西 摄
“我们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当前,禁止和限制开发区域面积占全区国土面积80%,为西藏生态环境保驾护航。”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厅长罗杰介绍,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藏先后颁布实施了60多部地方性法规,为高原生态保护提供法治保障。
这是在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拍摄的一群奔跑的藏野驴(2019年12月23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孙非 摄
数据显示,西藏全区45%的区域被列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建立了47个各类自然保护区,总面积41.22万平方公里,其中包括1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9年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19年西藏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总体稳定,仍是世界上生态环境质量最好的地区之一。
在西藏昌都市贡觉县拉妥乡拍摄的拉妥湿地(9月28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詹彦 摄
在即将到来的“十四五”时期,西藏继续实施“两江四河”(雅鲁藏布江、怒江、拉萨河、年楚河、雅砻河、狮泉河)流域造林绿化、防沙治沙等重点工程,推进羌塘、珠峰等国家公园建设,完成自然保护地优化整合。
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日前在西藏林芝说,川藏铁路在规划设计时主动避让环境敏感区,选择对生态环境影响最小的工程方案,优先采取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保障生态环保投资,在施工过程中优先选用生态环保的施工方法和工艺。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数说宝“藏”丨支撑!青藏科考88项专题助力西藏生态屏障建设
来自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的数据显示,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正式启动以来,88项专题科考活动在西藏深入推进,为保护好地球“第三极”提供了重要数据和科技支撑。[详细] -
2020年西藏自治区力推生态环保工作再上新台阶
2020年以来,按照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部署,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系统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围绕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任务,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各项工作。[详细] -
西藏改则巡护员冬巡2890公里守护生态羌塘
日前,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改则县林业和草原局开展了2020年度最后一次大型巡护活动,对改则县境内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无人区”进行了全方位巡护。[详细] -
科研人员在西藏发现4个中国新记录种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12日发布消息称,该所科研人员在西藏发现须弥四带芹、巴洛特栎等4个中国新记录种,和翼叶棱子芹、线叶球兰等24个西藏新记录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