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北岸“羊倌”的心愿:让绿色养殖鼓起牧民腰包
图为马金山介绍饲料配比。 李隽 摄
“我是个地道的放羊娃,跟牛羊有很深的感情,听外面的人说现在的羊肉膻味大不好吃,还会让人生病,我心里就不舒服,在我看来肉的品质取决于人给它吃的啥!”说话的是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泉吉乡年乃索麻村的村民马金山。
这个在青海湖北岸小有名气的“羊倌”也是金山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他所在的刚察县地处祁连山下、青海湖北岸,是环青海湖高原生态畜牧业重要生产基地。
图为在羊棚里过冬的母羊和羊羔。 李隽 摄
2001年为遏制环境持续恶化,青海省政府开始在三江源头推行禁牧政策。2011年该项政策开始在青海湖周边推行,当地牧民面临着生态保护和吃饭的矛盾,这也影响了马金山的生活。
“我从十几岁就开始放羊,家里的200只羊和50头牛是全部家当,日子就在冬天到冬窝子,夏天到夏窝子的游牧中度过。”禁牧政策推行后,马金山到省城西宁打了几年工,经常会听到“城里人”对牛羊的“控诉”。
图为马金山查看羊羔长势。 李隽 摄
2014年3月,21岁的他决定回家继续放羊,但此时的他想的已不仅仅是“放羊”了。
“我要以自繁自育、自产自销的模式,不仅给人们提供绿色有机的健康牛羊肉,还让乡亲们减牧不减收,不管能不能实现,反正这就是我的愿望。”马金山说,昔日只放羊的他在亲戚和邻友的信任帮助下,成立了金山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流转租赁2750亩草场,修建6幢暖棚,整合牧户上千头牛羊,构建了以牛羊养殖、繁育、收购及销售为主的产业链。
据介绍,目前合作社存栏4000只羊300头牛,今年又繁育了2000只羊羔。半数牛羊在允许放牧的草场上,牧户每家每月都有2000元的工资。
马上要出栏和产羔的母畜以及小羊羔会挑出来圈养在牧场大棚里,这些牛羊吃的是70%的青贮燕麦草和山草、麦草,配比30%的玉米和豆粕,都是纯天然无添加的饲料,每餐过后牛羊还可以去外面的运动场“跑步”。
“我们这里冬天很冷,牛羊吃不上青草,营养跟不上,母畜的产羔率低,奶水也少,羊羔牛犊的成活率也只有70%。现在有了大棚,成活率能达到95%。这对于合作社的牧户来说,这就意味着增加了收入。”马金山说。
图为放牧员扎布拉正在打扫羊棚卫生。 李隽 摄
沙柳河镇恩乃村村民扎布拉夫妇是合作社的放牧员,每天操心着牧场里的牛羊。而在半年前,他们还是靠天吃饭的“放羊娃”。“在合作社里我俩每月有5000元的工资,比起以前游牧,日子过得舒服多了。”扎布拉说。
随着一步步着扩扩大产业布局,马金山成立了以特色牛羊肉为主的中餐和火锅店,每到旅游旺季两家店的生意很是红火。与此同时,邻近的沙柳河镇潘保村、泉吉乡宁夏村等地村民通过入股、收购牛羊、岗位就业等方式,个人收入和村集体经济都实现了增长。
“目前,合作社有7户人家在外面放牧,牧场里有4个人,中餐和火锅店实现就业的村民有58人,西宁的中餐店还在装修。”马金山说,原本靠天吃饭、靠放牧为生的村民通过放牧员、饲养员、服务员、厨师等岗位,实现了“月月有收入、生活有保障”。
通过中餐和火锅店,不少省外的游客品尝到了青海湖北岸绿色有机的海北藏羊肉和高原牦牛肉。一些浙江、北京、上海、宁夏等省区的游客通过微信和网络找马金山购买牛羊肉。如今合作社已实现“线上”“线下”同步出售。
“创建合作社的初衷就是要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发展绿色有机的畜牧业,我们给牛羊吃好草,牛羊肉才能有好的品质,品质好了才能让更多的人认可,我们这些放羊娃的腰包才能鼓起来。”马金山说。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祁连山国家公园首次开展有蹄类动物专项调查
日前,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启动野牦牛等有蹄类动物专项调查,调查分三个阶段进行,这也是祁连山国家公园首次进行有蹄类动物专项调查。[详细] -
青海甘德扶贫搬迁点:风力发电守护生态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县上贡麻乡隆亚村的67户牧民们一方面通过发展风光互补产业增收,一方面成为生态管护员,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也有稳定收入。[详细] -
青海格尔木市长江源村易地搬迁创建新家园——生态好,生活更好
扎西才仁的家原来在山上,在唐古拉山沱沱河,是长江源头。为了响应国家号召、保护日益脆弱的三江源生态。[详细] -
可可西里:藏羚羊的天堂
平均海拔4600米以上的可可西里,高寒、干旱、缺氧、缺淡水,环境险恶,被称为“人类生命的禁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