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万余名牧民 吃上“生态饭”
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以来,在生态保护体制机制方面大胆改革和探索,创新生态管护公益岗位机制,着力打造生态“管护+产业”的精准扶贫新模式,17211名生态管护员吃上了“生态饭”。
海拔四千多米的长江源园区,寒风刺骨。在队长文校的带领下,三江源国家公园长江源园区曲麻莱管理处管护队队员骑上摩托车巡护草原,文校胳膊上戴着印有“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管护员”字样的红色袖章,他说,每天巡护草原是必做的一件事,辛苦自不必说,但保护草原是每名生态管护员应尽的责任。
文校是曲麻莱县的一名牧民,通过申请成为了生态管护队中的一员,他积极响应国家退牧还草政策,不断减少自家的牛羊数量,为保护草原贡献自己的力量。
“自加入生态管护队后,政府按月发工资。”文校说,比起以前,现在巡护的次数增多,而且巡护内容也在原先的草原巡护上增加了山、水、林、湖、草等的巡护。
三江源国家公园澜沧江源园区管委会、昂赛乡政府还从当地选拔20余名牧民,培训他们红外相机和望远镜的操作技术。这些率先掌握拍摄技术的牧民,成为开展生态体验特许经营活动的首批受益者。
杂多县昂赛乡年都村牧民扎西通过培训学会红外相机操作技术,带着游客到峡谷体验野生动物观测活动,一年下来也有不错的收入。扎西说,在村委会的安排下,牧民带着游客到山上体验生态游项目,牧民的收入比以前增加了。
为增强牧民的生态管护与致富能力,三江源国家公园在试点政策制定上将生态保护与精准脱贫相结合。在园区内推进山水林草湖组织化管护,网格化巡查,组建乡镇管护站,村级管护队和管护小分队,组织开展马队和摩托车队远距离巡查管护,使牧民逐步由草原利用者转变为生态管护者。同时,鼓励、引导并扶持牧民从事公园生态体验,环境教育服务以及生态保护工程劳务、生态监测等工作,使牧民在参与生态保护、公园管理中获得稳定长效的收益。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青海三江源牧民拍到“四不像”
12月22日,三江源国家公园长江源园区曲麻莱管理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管理局局长尕塔介绍,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牧民拍摄到一组中华鬣羚的画面。[详细] -
【三江源:我们的国家公园】水之源:相望江河
与江源的每一次亲近,都仿佛听到了一种召唤。肃立于鄂陵湖畔,极目望远,烟波瀚渺,水天一线。刹那间,“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豪迈贲张了血管,沸腾了血液。[详细] -
青海省强化公益诉讼守护三江源头
青海检察机关紧紧围绕长江黄河国家战略中生态修复、源头治理、水源地保护等关键环节,认真落实与青海省河长制办公室会签的推动黄河青海流域源头治理的意见。[详细] -
三江源牧民捧起“生态饭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垃圾回收,30%的收入以现金方式返还给牧民,70%投放到绿色超市兑换生活用品——这是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一项生态扶贫垃圾分类项目的“经济账”。[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