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生态

青海:让“国家公园”名片更加靓丽

发布时间:2020-12-15 09:27:00来源: 青海日报


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供图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今天的青海,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全省上下共同努力下,三江源、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稳步推进并步入收官建园关键节点;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蹄疾步稳,蓝图正在“三步走”战略的指引中逐渐变为现实。

  今天的青海儿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贯彻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奋力推进“一优两高”战略,在统筹“五个示范省建设”、强化“四种经济形态引领”的实践中,全力保护三江之源、“中华水塔”,矢志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让青海以“国家公园”之名打响全国走向世界。

  国家公园体制试点集群发展

  2016年,随着中办、国办印发《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全国首属的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在青海省启动,面对这项青海生态领域的全新改革,青海儿女深入探索“首创模式”,在一系列探索和原创性改革中,走出了一条“借鉴国际经验、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三江源特点”的国家公园体制创新之路。

  2017年,作为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省份之一,青海再次担负起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始终把保障生态安全放在首位,在体制机制、执法管控、社区共管、科研监测、宣传教育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创新和改革实践。

  时至今日,极地江源成为藏野驴、野牦牛等珍稀野生动物们“撒欢儿”的乐园,祁连山国家公园内先后拍摄到罕见的五只雪豹、六只兔狲、五只荒漠猫同框的珍贵画面时,青海生态“坐标轴”正呈现上扬态势,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在青海大地上正一点点变成了实实在在的生态保护成果。

  几年来,全省上下勇担国家使命,落实试点任务,聚焦改革任务,当好“施工队长”,把全力推进三江源、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视为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举措,聚焦关键、突出重点,健全机制、强化保障,以坚持集群发展的思路,全面谋划推进国家公园体制试点。

  目前,三江源国家公园31项体制试点任务已全面完成,在创新体制机制、健全政策制度体系、保护生态环境、保障改善民生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了重要成果,确立了9大国家公园建设理念,初步形成了15个管理体系,积累了建设国家公园的宝贵经验。同时,为加快和确保三江源国家公园设园工作,今年印发了《推动三江源国家公园设立工作方案》,稳步推进正式设园工作。

  从三江源到祁连山,青海省严格对照试点目标任务,以生态保护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不断优化功能布局,统筹实施生态工程,强化基础能力建设,加强组织领导、资金项目、人才力量等要素保障,有力有序推进试点任务,扎扎实实做好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青海片区工作。目前规划体系建设、管理机构组建、资源本底调查、生态环境监测等基础任务基本完成,且陆续建设了40个标准化管护站、大数据中心、展陈中心等重大设施,为正式设园创造了条件。

  与此同时,青海省以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为己任,深入推进国家公园体制,积极谋划并全面启动青海湖和昆仑山两个国家公园建设前期工作。

  青海,正朝着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集群发展模式迈进。

  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蹄疾步稳

  2019年6月,青海省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共同启动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建设;2019年8月,第一届国家公园论坛在省会西宁成功举办,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并形成论坛重要成果《西宁共识》;今年上半年,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三年行动启动,将围绕“三步走”规划目标,统筹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见效,不断擦亮国家公园示范省这个“金字招牌”。

  于青海,建设国家公园示范省是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是落实“三个最大”省情定位的现实路径,也是青海统筹考虑特殊而重要的生态地位,“双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良好基础,探索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重要抓手。

  一直以来,青海省紧紧围绕“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这一国家战略,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举全省之力,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全力推进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努力形成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的新体制、新机制、新模式,促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青海始终把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作为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的总抓手、总引领和总目标,按照中央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总体要求,成立由省政府和国家林草局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共建领导小组,先后召开多次领导小组会议研究部署任务,全省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认真履行职责,做好衔接配合,形成上下联动、统筹协调、合力推进的工作格局。

  与此同时,不断完善顶层设计,编制了《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实施方案和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组织实施8个方面42项重大工作任务,在全国率先出台贯彻落实《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的实施方案,确保了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且有序推进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在全国率先完成自然保护地调查评估,形成了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办法、方案、规划及标准等一批成果,为尽快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管理体系奠定了基础。

  青海,初步探索形成了具有青海高原特色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管理新路子,也将切实扛起为全国创经验、树标杆的重任。

  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全力推进

  草原生态系统功能逐步恢复,森林生态系统功能不断提高,湿地面积明显提高,生物多样性显著增加……今天的青海,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切实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成果转化为推进生态保护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具体举措,切实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近年来,青海勇扛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的源头责任和干流担当,立足青海又跳出青海,谋划编制了《黄河青海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在把握源头与流域、国家战略与源头责任、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中找准青海定位、体现青海价值。

  同时,以促进生态价值保值增值为根本,以建立现代化生态经济体系为支撑,积极谋划“绿水青山”工程,编制了《青海省绿水青山工程规划》,谋划实施宜居西宁提质增绿、醉美海东绿色视窗等8大工程,不断激发生态活力、挖掘生态潜力、释放生态红利,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积极开展保护“中华水塔”行动,突出“中华水塔”的价值、责任和潜在功能作用,编制《保护中华水塔行动纲要(2020—2025年)》,谋划提出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工程项目,努力实现保流量、保水质、涵养好中华民族生命之源的目标,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不断强化森林、草原、湿地、河流、湖泊、冰川、荒漠等生态资源管护,持续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连续开展自然保护区综合整治,野生动物栖息环境得到显著改善,雪豹、普氏原羚、藏羚羊、黑颈鹤等青藏高原珍稀濒危物种种群数量逐年增加。青海成为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最丰富和最完整的生物基因库、最大的高原种质资源库。

  除此以外,着眼于绿色惠民,持续做好“增岗、增收、增福”文章,大力实施森林、草原、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超过50万农牧户受益。全省设置生态管护员岗位14.51万个,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管护员4.99万名,让群众在守护“绿水青山”中收获“金山银山”,实现生态保护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

  青海,在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实践中,正变为一个有山有水的景观园,有树有草的植物园,有鸟有兽的动物园,珍视环境、敬畏自然蔚然成风。

(责编: 常薇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