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生态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草原上的“扎河” 走出特色生态致富路

发布时间:2020-12-08 13:45:00来源: 青海新闻网

  一清早,多杰让登就炖好了一大锅牛肉,屋里香气四溢。

  家里有客人,他和父亲忙着招待。日子殷实了,90后出生的多杰让登已担起家庭的重任。


雪山下,草原上,牦牛正在悠闲地吃着草

  几百米外的牧场上,牧民们在这个出栏季喜获丰收。放牧不是一件轻松的活计,冬日寒风下,雪花拍打着他们的额头。这里物产原不丰富,牦牛是传统产业,更是独特的风味。

  曾经,这里被戴上“经济贫穷、财力匮乏、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穷帽”。

  这里是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由县城一路向西南,折而往西北,90余公里后,就可以找到这个名为“扎河”的牧业乡镇。

  如今,这个名字正在奔向全面小康的路途中展现出令人鼓舞的现实模样。

  “我有个愿望,让扎河的老百姓有归属感、自豪感,甚至优越感。我想让老百姓爱上自己的家乡,这样才能摆脱贫穷,奔向小康。”

  说这句话的正是格松,扎河乡党委书记。本文将以格松的视角,看扎河乡在实现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如何走出一条脱贫攻坚与生态文明建设“双赢”之路。

  振兴的扎河破局于生态。

  “以前,扎河产业结构单一,牧民房屋破旧,乡是穷乡。”格松说。扎河乡地处三江源腹地,平均海拔4700米,自然条件恶劣。“实现脱贫致富目标,该怎么扶?这是三年前任职党委书记后,我想到的第一个问题。”

  “草原生态管护员”的出场,起初并未被牧民当作主要叙事。随着全面落实“生态补偿脱贫一批”的精准扶贫政策的落地,这一“职业”不仅全面解决了偏远山区贫困群众就业增收问题,而且成为了扎河脱贫剧本里的绝对伏笔。

  2016年起,扎河乡借助建设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强有利契机,精准选聘草原生态管护员。目前,全乡共建立草原生态管护员公益岗位2008名,实现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全面覆盖,精准助力66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2241贫困人口在家门口就业脱贫。

  格松说,有了这样一批生态管护员队伍,不仅境内草场资源安全得到全面提升,各类破坏草原环境的行为得到遏止,而且草原火灾发生险情大幅下降,确保了全乡676.9万亩的天然草场得到有效管理。

  “草原生态管护员”政策已成为扎河脱贫攻坚中最闪亮的举措。格松介绍,以扎河乡玛赛村为例,通过推行网格化管理模式,调动了村子28个网格化管理小组和512名草原生态管护员,一起参与全乡的各项建设当中,彻底改变了过去生态文明建设单打独斗的工作局面,使村两委班子的工作效率、准确率、上报率均比以往明显提高,还提高了党员干部在群众心目中的威信。

  扎河的好事儿不断“弹出”,也激发出其内生动力。根据乡情,乡党委政府制定出“要致富、靠畜牧,挖穷根、兴产业,可持续、抓生态,先育点、后连片,建公司、联牧户,拓市场、增收入”的发展方针,并以此为为引领,走“党支部+党员+合作社+贫困户”的发展路子,在下辖四村均成立了“生态畜牧业合作社”采取草场轮牧、季节性休牧的放牧模式。


治多县扎河乡的党员干部为牧民群众讲解惠民富民好政策

  如同一块跳板,生态文明建设为脱贫提供了立足点,而“生态畜牧业合作社”为扎河发出向上起跳的强韧弹性。

  “草原植被得到了有效恢复,草原广阔翠绿,河流清澈流淌,成群牛羊点缀其间,一到夏季全乡呈现出一张天然绿地毯的美好景象。”格松说,通过建立“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大力实施退牧还草生态治理项目,推动传统畜牧业向生态产业转变,筑牢生态产业根基,采取草场轮牧、季节性休牧的放牧方式,由原来的散养模式转变为现如今规模化、集约化模式。

  从此之后,越来越多的牧民通过草场承包、股份合作、参与劳务等方式与合作社建立起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进一步夯实了产业发展的组织基础,在有效增加草场恢复率、扩大特色畜牧业空间的同时,有力助推了脱贫攻坚。

  2019年全乡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6320元,4个村全面实现村集体“清零”目标,村集体经济均达到20万元以上。

  扎河的故事刚开头。

  如今,多杰让登一家的日子挺有滋味。担任“草原生态管护员”,每月可以拿到1800元。这位返乡的大学生,为了维持家庭生计和三个弟弟妹妹的学费,还通过技能培训开了一家打字复印店。他说:“坚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就一定能过上好日子。”


扎河乡内转型转岗的牧民正在进行民族手工艺培训

  几十公里外的达旺村,依托得天独厚天然草场,在2015年投入20万元,成立了合作社——融入资金213万元, 412户牧民入社,整合草场5.8万亩,牲畜1833头(只)。今年,达旺村“两委”通过召开党员大会、村民大会、村集体经济会议,专题研究村集体经济发展规划,建立“4411”分红制度,40%用于牧户分红,40%用于继续扩大村集体经济建设,10%用于党组织建设,10%用于生态文明建设。依照每人”一头牛、一只羊”的模式入股,实现了村集体经济资产“破千万”。

  脱贫攻坚要扎实推进,扎河乡党委政府所做的工作不止于此——

  改善基础设施。几年来,争取补助资金2440万元,改造危房和土坯房759户,同时,电力通讯从“来一天停三天”的供电模式到国家电网入驻得到有效保障,省道224的通车也使去往县城的路程从以前的4个小时缩短至1个小时;

  几年来,争取补助资金2440万元,改造危房和土坯房759户,协调国家电网,让供电模式从以前的“来一天停三天”到现在得到有效保障,去往县城的路程也从以前的4个小时缩短至1个小时;

  为解决牧民的就业问题,实现稳定、长期、可持续脱贫目标,争取资金70万元,开展汽车摩托车维修、民族特色手工艺制作等技能培训,共培训125人;

  争取资金6700万元,实施易地搬迁建房335户,引导选择交通便利、避风临水的草场就近适度集中安置,避免盲目向县城集中;

  4年间争取资金,开挖水井262口,实现了全乡安全饮水。

  ……

  12月,行进在扎河乡,草原虽已枯黄,但却异常“活跃”。一只金雕从云端飞过,开展的羽翼一直紧贴着天际线;一头孤独的野牦牛仰望苍穹,如同一尊凝然不动的雕塑;几只藏原羚迅速跃过,勾勒出高原最美的轮廓。

  全部美好,都有理由属于这片土地上的牧民。

(责编: 常薇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