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生态

青藏高原生态“伤疤”修复记:“垃圾沟”蜕变“生态后花园”

孙睿 发布时间:2020-10-14 09:16:00来源: 中国新闻网

  行走在青海省西宁市火烧沟的木栈道上,69岁的何全成露出灿烂笑容,“记得小时候,这里就是一个垃圾沟,又脏又臭,沟里的水也很浑浊,鸟都不会飞来。”


10月12日拍摄生态修复项目治理后的火烧沟。中新社记者 孙睿 摄

  火烧沟原名“鸳鸯沟”,位于西宁市西南侧,沿南北向分布,沟道总长约20千米,是雨水冲刷水土流失形成的自然沟道,沟内河流属黄河二级支流。数百年前这里水草丰沛,绿树成荫,到处鸟语花香,沟内山清水秀,岸美水绿吸引鸳鸯前来戏水。后因发生战事,这里的草木化为焦炭,“鸳鸯沟”变成了“火烧沟”。

  金秋十月,火烧沟一条小溪淙淙、芦苇葱葱,花木青青、鸟鸣嘤嘤。

  多年前,由于流域内自然灾害和垃圾填埋场等过度的人工干预加剧,使火烧沟两岸植被覆盖率逐年降低,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显著下降,造成了区域内水土流失、植被衰退、面源污染,区域景观遭受严重破坏,且存在洪水和泥石流等风险,严重危及下游。

  针对火烧沟这个“大伤疤”,西宁市政府多方筹集资金对其展开生态修复。除先期将火烧沟部分区域改造成白沙滩公园外,还规划将长5.5公里、面积585公顷的“垃圾沟”改造成青藏高原上最大的城市郊野公园项目。

  10月12日拍摄的生态修复项目治理后的火烧沟,河水清澈见底,沟壑险坡重披绿装。 中新社记者 孙睿 摄

  “2017年8月,我们结合火烧沟的自然山体沟壑景观,开始了历时3年的地灾治理和生态修复。”中铁第五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火烧沟生态修复项目总设计师王维说,此项治理不仅包括地质灾害的治理,还包含垃圾无害化处理、生态修复、流域整治和生态廊道建设。

  王维介绍,特别是沟口的1.5公里重点区域——更需要一步一景的再造、生态休闲公园的设计、洪水自然灾害的防治、流域水质的提升等流域的综合治理方案,将其打造成集农林、生态种养、自然环境系统恢复、水土保持、荒山治理、农田水利设施及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为一体的沟域经济工程。

  而这一项项针对性的设计和措施,让火烧沟从地灾频发、生态破坏严重的“垃圾沟”逐渐变成西宁市郊的“生态后花园”。目前,该项目已完成竣工验收,并逐步向当地民众和游客开放。

  统计显示,通过三年的修复治理,火烧沟已对4.8万平方米的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对近31万平方米垃圾进行循环利用,同时对42处滑坡、15处崩滑及1处泥石流区域进行了地质灾害治理。


10月12日,当地民众在治理后的火烧沟观赏散步,拍摄美景。 中新社记者 孙睿 摄

  “三年前来的时候还破烂不堪,到处都是污水和废旧的垃圾。修复后真的是令我眼前一亮,这里的生态变化太大了,不仅有青山绿水,还有各种鸟类,空气也湿润了。”西宁市民陈金兰对中新社记者说。

  王维表示,该项工程的实施,不仅减轻治理区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还提升了沟道泄洪能力,使流域生态环境得到提升,有利于改善人居环境,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如今,火烧沟内沟壑险坡重披绿装,花红柳绿、涓涓细流的美景让消失于历史、仅存于文献的“鸳鸯沟”重现世间。

(责编: 贾春玲)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