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观《格萨尔》】“格萨尔王始终与我们一路同行”
【编者按】被誉为“东方荷马史诗”的《格萨尔王传》(下文简称《格萨尔》)是世界上迄今演唱篇幅最长的史诗。关于《格萨尔》这一活态的英雄史诗,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及,并强调要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支持和扶持《格萨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好传承人,一代一代接下来、传下去。
多年来,人们为这部史诗的保护和传承一直做着努力和尝试。近期,由《格萨尔王传》改编的动画电影《雪域少年》搬上了大银幕,已在全国公映。本网记者就此采访了电影的制作团队和藏学顾问,请他们谈谈自己的观影感受。
“《格萨尔王》的故事第一次打动我的时候,是在1981年,我在西藏做记者,有幸在西藏自治区政协会上听到时任西藏政协委员的‘国宝级’格萨尔说唱艺人扎巴在休会期间现场给政协委员们说唱了一段格萨尔。当时,他绘声绘色的传神表演,悠扬而又深沉顿挫的唱腔,双眼放射出光芒,在会场营造出强大的气场,确实令人震撼。现场的政协委员,既有上层统战人士、也有各族各界的优秀代表,有干部、专家、也有农牧民,也都听得如醉如痴。”影片的藏学顾问之一卢小飞说起这段令她印象深刻的回忆,心中充满了感慨,“这都是我心底流出的话。我对于格萨尔王史诗的热爱和向往,完全是来自于西藏人民对于格萨尔的那种朴实无华的情感,从他们听艺人说唱时那种如临其境般的全身心投入,你会感受和领悟到格萨尔史诗对于草原人民的召唤,以及格萨尔史诗文化在这片土地上的强大生命力。台上的说唱者和台下的听众相互融合,形成气势磅礴的文化氛围,任凭谁都不得不会受到感染。机缘巧合,当《雪域少年》创作团队邀请我加入他们的团队,做影片的学术顾问,我欣然答应了。我愿为这部影片‘穿针引线’,为格萨尔文化传播得更广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图为说唱艺人阿达在西藏那曲赛马会上说唱《格萨尔》的传奇故事,台上摆满了牧民群众的各式录音机(才龙1985年前后摄)
《格萨尔》仿佛就是有这样的魔力,感染着每一个愿意接近和了解的人们。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的导演路奇就有着这样的感觉。当年34岁的他第一次踏上西藏,就被其深深地吸引。他从西藏昌都到达四川德格时第一次听到了“格萨尔王”,这部穿越时间与空间的史诗巨著有种力量,吸引着他更想去了解雪域高原那片土地,了解西藏的传统文化。三十多年过去,他为了电影创作再次踏上西藏的土地,在拉萨与研究格萨尔王的学者进行深度的交流,当时《格萨尔》震撼人心的现场说唱,至今仍在他的耳边回荡。如今,他们祖孙三代人一起观看了动画电影《雪域少年》,小孙子自豪地说,这是爷爷和爸爸一起制作的。
影片创作过程总是有苦有乐。从脚本撰写到拍摄完成,再到后期制作,电影前后历经了4至5年时间。其中三年半的时间里,主创团队飞过多少次西藏拉萨,走过青藏高原很多地方,兴奋过、疲惫过、困顿过、徘徊过……但总制片人孟凡耀觉得一切都值得,他觉得,“格萨尔王始终与我们一路同行。”他说:“我和同事们坚持下来了,因为《格萨尔》这份千年记忆,是不朽的英雄史诗,但凡读过,不能不被感染、推动、心向往之,继而生出不竭的创作激情、长途跋涉的热能。”
图为动画电影《雪域少年》在中国电影博物馆举办首映礼时现场嘉宾合影 图片来源于新京报
改编这样一部英雄史诗,作为编剧之一的王运生深感责任重大。如何将传说里的人物表现得更加真实又接地气?让他更加容易被接纳和受欢迎?他汇聚众多学者的智慧,博采众长,带着推广“格萨尔”文化的使命,创作了这部动画中更加人性化的主人公——觉如这样的英雄,与普通人一样会哭会笑会烦恼,一样经历过彷徨并逐渐找到生存意义,这样的英雄,大家更愿意与之同呼吸共命运。他表示,“由于篇幅限定,这部电影只能讲述格萨尔从出生到赛马称王的磨炼和成长过程,更为精彩的征战四方将在后续以电影三部曲的形式分别呈现。我相信这部电影,将会让‘格萨尔’文化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中国西藏网 记者/王茜)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全国古籍保护工作先进个人尼夏:保护文化遗存 共享古人智慧
古籍是历史的见证、文明的记录,更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详细] -
江流千古 文润万年——西藏古籍保护工作掠影
西藏保存着大量以藏文古籍为主的多文种古籍,这些古籍流传久远,卷帙浩繁,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见证,是中华民族和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详细] -
传承千年古籍 西藏博物馆推出馆藏古籍保护展
古籍是文明的见证者,能“传千年之经义,燃万古之明灯”。[详细]